第二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昨日起在苏州图书馆举行,50多位专家学者向会议提交论文,展开研讨。昆曲保护与传承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苏州昆曲现象”则是本次会议的热点。
自2003 年11 月首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举办以来,昆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好评如潮,在海内外引起关注,“前卫的人看昆曲”成为两岸三地共同的文化取向,对昆曲存活与发展现状的瞩目、思考正成为当前海内外学术界的新动向。本次研讨会上,有十余位学者就“昆曲保护与传承”这一中心议题发表论文。在昨天下午的讨论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就人才的培养对昆曲的出路提出了探索性的意见,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恒夫教授指出,培养观众和培养人才一样重要,大学生应该成为昆曲的观众基础;昆曲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昆曲,昆曲教育可以使年轻人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从而尊重传统文化。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书荫重申了建立昆曲研究基地的必要性,建议在有教育、研究优势的苏州大学建立昆曲研究基地,开展昆曲的抢救整理工作。
“苏州昆曲现象”在本次研讨会上将有专场讨论。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就此发表论文。来自北京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韩国全北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教授也将就苏州园林与昆曲、虎丘曲会的渊源及地位等论题发表论文。苏州大学周秦教授在其论文《昆曲的原生环境与文化特征》中指出,昆曲最本质的特点是文化精神,吴文化造就了昆曲的精神特征,如它的含蓄与写意,它的精致和注重细节,与苏州园林、苏州民间工艺异曲同工。如果去掉吴文化特征,昆曲就不再是昆曲了。(高琪 严正冬)

(摘自 《苏州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