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昨日上午,东关街上冬荣园内,传出了一阵阵清柔委婉的唱段,忽是《牡丹亭》,忽是《长生殿》。由扬州空谷幽兰曲社联袂扬州青年昆曲协会主办的首届“竹西昆曲同期”活动在这里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合肥、南京、苏州、扬州六座城市的近百名昆曲曲友齐聚扬州。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昆曲的第二故乡,扬州举行如此规模的“昆曲同期”活动,还要追溯到百余年前。

六城昆曲曲友同唱和
扬州首办“竹西同期”

相信很多人都对“昆曲同期”表示疑惑。其实,所谓“同期”,就是昆曲曲友们学习昆曲一段时间后,所有学习者聚在一起演唱,复习所学曲目的形式,属于雅集的一种。一般来说,参加“昆曲同期”的人不会太多,曲友们不化彩妆,围坐在八仙桌边,注重唱念,不习做打,有乐队伴奏,有笛箫相合,曲友们吟唱着曲调优雅的昆曲,复述着那些传奇里动人的故事。

而在昨天举行的首届“竹西昆曲同期”活动,形式上和以往的“同期”有所不同。因为来自六城的曲友们人数众多,无法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于是,冬荣园的古戏台上,就成为了昆曲曲友们尽情展示的舞台。首先举行的昆曲经典曲牌专场演唱会上,曲友们纷纷登台亮嗓,一时间“水磨”清雅,婉转柔曼。

扬州曲友文娟一首《金雀记·乔醋》开场,她的嗓音高亢浑厚,有着戏曲功底的她,将这段昆曲演绎得动情传神,令人拍案叫好;而来自南京的黄欣,曾在全省昆曲曲友大赛中获奖,他的一段《红梨记·亭会》当然是功力深厚,出口不凡,雄浑嗓音,情感充沛;在昆曲之中,《玉簪记·琴挑》是名段,扬州曲友丹青的演绎,柔肠百转,惹人怜惜。

随后,北京、上海、合肥、南京、苏州、扬州的曲友们纷纷登台,舞台上也轮番上演着《西厢记》《钗头凤》《长生殿》等经典昆曲名段。

扬州是昆曲“第二故乡”
清代演出水准冠绝全国

在中国众多的戏剧门类之中,昆曲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同时也是首批世界“非遗”项目。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昆曲的发展和扬州密不可分,扬州堪称昆曲“第二故乡”。

韦明铧介绍,昆曲在苏州诞生后,第一次跨过长江,来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扬州,那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明末到清初,昆曲渐为扬州人所接受。清初扬州盐商为演出《长生殿》花费十六万两银子置办服装道具,为演出《桃花扇》花费四十万两银子购买行头。可以说,清代中叶的昆曲在扬州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说这一时期扬州昆曲的演出水平为全国之冠,实不过分。两淮盐商蓄养的老徐班、老黄班、老张班、老汪班、老程班、大洪班、老江班被称为“扬州七大内班”,几乎囊括当时昆曲界的精英人物。除专业戏班外,扬州还有许多业余戏班,称为串班,如王家串班、邵伯串班等。因此学者认为,扬州在清代中叶堪称昆曲第二故乡。

从清代后期至今,昆曲逐渐衰落,但在扬州仍然得到可贵的坚守。扬州昆曲主要在一些具有士大夫遗风的家庭和人士中传承。他们的人数不多,但是生命力很强,昆曲雅集完全成为少数人对于阳春白雪的一种精神坚守。

韦明铧说,这次“昆曲同期”放在冬荣园,那是最为恰当的,因为冬荣园正是近代扬州坚守昆曲的典型。从这个家庭走出去的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姐妹,都是著名的昆曲曲友。

扬州曲社空谷幽兰
昆曲薪火连绵不绝

正如韦明铧所说,现在扬州唱昆曲的人数并不算多,相比较扬剧、越剧的票友,昆曲曲友的人数只能算是小众,但是他们结成曲社,能够让扬州昆曲的薪火代代相传。

这次活动的主办方——空谷幽兰曲社就是坚定的传承者。据曲社社长孟瑶介绍,空谷幽兰曲社在扬州成立也有十多年了,开始是由一些昆曲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自发组织活动,后来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昆曲爱好者们都是慕名前来。其中,不少都是对昆曲文化感兴趣,却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接触到昆曲之后,就慢慢爱上了演唱。不少曲友经过多年的学习,演唱水准已经比较接近专业水准了。

空谷幽兰曲社曲友郭翔介绍,她开始接触昆曲是因为文学。因为在昆曲中,很多剧本都是文学经典,比如《牡丹亭》《桃花扇》等,当她慕名来到空谷幽兰曲社后,立刻又被昆曲那优美婉转的唱腔所吸引,从此以后就成为了昆曲的铁粉,如今也能演唱好几首昆曲唱段了。“我们固定每周三学习,每周六演出。希望这一朵‘空谷幽兰’能将昆曲的美好,永远散发下去。”孟瑶说。 记者 王鑫 文/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