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在苏建立昆曲研究基地

昨天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以“保护、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昆曲艺术圆桌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海外和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些昆曲的敏感话题激烈交锋,各抒己见。苏州市委副书记徐国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向群出席了论坛。

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北大有着重要意义

白先勇先生认为,这次论坛和演出在北大,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是要使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的国宝,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这次论坛的发起与组织者之一的北京大学艺术系主任、教授叶朗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上演,从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这次的演出有着重要意义。素质教育一方面是科学教育,另一方面是人文教育,包括艺术教育。通过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品味和格调,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引导学生自觉地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其尊严。

苏州两次率先抢救昆曲苏州应建立昆研基地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叶长海说,昆曲之所以能渡过种种危难,一直流传至今,一方面依靠艺术家的艰辛努力,代代传承,另一方面也依靠广大观众的精心呵护,其中包括许多有识之士和有心人的支持和扶植。
苏州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作了《2004-2005苏州昆曲现象之研究》的发言。他介绍了两岸三地联手打造《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的心得,以及两部大戏在两岸四地演出的盛况。苏州的做法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构筑了昆曲两个“五位一体”的原生态保护环境;与有识之士合作,积极利用名人效应,扩大昆曲的影响,改善昆曲的生存环境;全方位包括市场化方式的运作,为昆曲保护事业注入活力。苏昆的目标是寻求两个突破,一是在年轻人中的突破,这也是青春版《牡丹亭》走进高校、走进北大的初衷;二是在国际舞台上的突破。
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吴书荫建议,在苏州建立昆曲研究基地,因为苏州是昆曲的发祥地,苏州有着深厚的昆曲文化底蕴,又地近上海、南京和杭州这样戏曲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城市,经济繁荣,人才济济,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和香港、台湾昆曲界有着频繁的交流和合作,具有很强的辐射力,便于推动两岸三地对中华文化瑰宝的保护和弘扬。

用多种形式保护传承发展昆曲

白先勇先生说,这两年来,他一直在思考、反省,青春版《牡丹亭》所造成的现象,对昆曲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首先是做昆曲,这是一部古典、正统、正宗的大戏。我们要把古典中保存下来的精粹、美的东西都挖掘、表现出来。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如果要你说,汤显祖时代和乾隆时代那个更正宗?你恐怕说不出来,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传”字辈流传下来的戏。利用现代,在古典中加入现代的元素,让它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是我们的一种尝试,我们在尝试时,如履薄冰,因为昆曲的美是这么的细致、悠长,容不下一粒沙子。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郑培凯教授、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华玮博士都就昆曲的保护及《牡丹亭》的改编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要放在文化变迁的脉络里来谈如何改编、诠释,取舍要考虑现代观众,原汁原味是指尽可能地保留精华,并不是原封不动。
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周秦教授也分别就青春版《牡丹亭》现象发表了观点,他们认为,青春版《牡丹亭》是继《十五贯》之后又一出里程碑式的戏;它找准了定位,就是走进高校,改善了观众结构,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向群致闭幕词,她说,感谢主办单位和叶朗教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苏昆年轻的演员们对这次北大演出的记忆将是终身难忘的。感谢专家学者对苏昆现象的关注,苏州是昆曲的发祥地,我们会吸收、采纳各位专家的建议,把昆曲做得更好。感谢白先勇先生对青春版《牡丹亭》的执着推进。目前,中央强调在大学生中加强德育、美育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我们要为大学生、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美好的文化产品。(特派记者 张育红)

(摘自 《苏州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