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来,戏曲中最火的也许要数苏州昆曲了。两年里演出超过2000场次,其中《牡丹亭》、《长生殿》等大戏演出58场,大戏演出使剧场外往往一票难求;在北大、南大、南开、复旦、北师大、苏大等高校,苏州昆曲前去演出,校园竟为此沸腾,每次演出学生总是潮水般涌向舞台,掌声持久不息;演员出访德、法、韩、意等国演出达400人次;昆曲旋风又连续刮热香港、澳门、台湾岛;昆曲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遗产;中央电视台等给予热情洋溢的报道;而最近,苏州新一轮昆曲剧目《浣纱记》及一批传统折子戏的抢救、继承工作,已全面展开;昆曲保护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已被列入苏州市人大今年立法预备项目……苏州昆曲创出了百多年来的空前盛况。
苏州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说,经过10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艰苦探索,苏州在保护昆曲遗产方面抓住了三次良机,实现了三次跨越。一是2000年春季,在文化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全国昆曲界的支持下,苏州举办了百年不见的盛会首届昆曲艺术节,恢复了传统的虎丘曲会。二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遗产,苏州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构筑昆曲两个“五位一体”生态保护环境的目标,就是昆曲艺术节、筹建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昆剧传习所、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开辟昆曲演出场所。还建立了昆曲研究中心、昆曲网站,发展曲社活动,设立电视星期专场,申办中国昆曲学院,拟订了《苏州市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通过全方位的努力,苏州的昆曲事业逐步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三是苏州排演《琵琶记》、《白兔记》等传统大戏,提出了昆曲“原生地、原生态、原真性”保护的理念,并在海内外市场上打造成苏州昆曲的特色和保护品牌。
昆曲有百戏之祖之誉,是原汁原味尘封不动地保护,还是与时俱进用现代理念来保护?高福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社会发展到今天,昆曲保护也要学习采用现代运作手段。比如,2004年,苏州在著名华人作家白先勇和台湾企业家陈启德的倾力支持下,集合两岸三地专家,创排了《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两台完整的经典名剧,围绕两台大戏的打造,全国政协、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关怀备至,大陆和港、台两岸三地知名专家、学者王蒙、余秋雨等积极参与,使剧目华彩闪耀,广受关注,宣传力度之大、投入经费之多、吸引观众之广,为百年来所仅见。另一方面,精美昆曲的艺术魅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
苏州还积极探索开展广泛社会运作,凝聚各类社会资源,调动各种社会积极因素,共同来推进昆曲遗产保护事业。如,充分利用节庆平台,让社会更多了解昆曲艺术风采,通过出让活动冠名权,广泛开展联办、协办,募集活动资金。推动昆曲院团与古镇、园林、旅游联姻,开辟演出基地。2002年,苏州还通过民间资金支持,设立了国内首家民间昆剧传习所———贝晋眉昆剧传习奖,用于奖励对在弘扬昆曲艺术、推动昆剧事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
昆曲这朵兰花,经过多方呵护,在苏州这块沃土上,鲜艳吐芳。特别可喜的是,苏昆第四代小兰花队伍逐渐形成,名师打造,再加严格训练,这支青春靓丽的昆曲新传人队伍,通过《牡丹亭》等大戏的排演,和进入校园与大中学生的近距离接触,赢得社会普遍的认同特别是青年们的喝彩。
苏州高举遗产保护旗帜,扩大昆曲艺术的传播和交流,成为苏州打造城市竞争力的成功之举。苏州文化,苏州人,苏州地域,苏州历史,苏州的人文情怀,苏州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苏州对文化的创造和爱护,这些美好的信息都通过昆曲传达给社会,让人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苏州,其积极影响是深远的。(嵇元)
(摘自 《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