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是个农业大县,毗邻山东,又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水晶之都”。全县辖21个乡镇、346个行政村,人口110万。东海县吕剧团成立于1960年,是江苏省唯一的吕剧专业表演艺术团体。近年来,剧团始终坚持“二为”方针,常年深入基层演出,每年演出200场以上,接待观众几十万人次,趟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发展路子。
扎根基层屡创佳绩
吕剧团坚持内挖潜力、外树形象,贴近生活抓创作,扎根基层创精品,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咱庄户人自己的剧团”。
吕剧团创作的一系列文艺作品屡获大奖,取得丰硕成果:所演现代吕剧《红丝带》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现代吕剧《春打六九头》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四集电视戏曲片,在央视戏曲频道多次播放;吕剧《山乡情》获市“五个一工程奖”,《草莓扣》在市新剧目调演中获得一等奖,《五九看柳》获中国电视戏剧片金鹰奖进取奖和市“五个一工程奖”;小品《戳喜窗》分获中国曹禺文学戏剧大奖和市、省“反腐倡廉文艺调演”一、二等奖。近三年来,剧团累计获省以上戏剧、小品、影视剧目奖达56个,创下了县级剧团的多项全国第一。
“只要老百姓愿看,我们就愿演!”
和全国所有县级剧团一样,东海吕剧团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一次生死抉择。
90年代初,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文化消费形式的多元化,吕剧观众锐减,演出市场一片萧条,生存困难。剧团账面上仅余千元,30多名演员被迫分流出去,仅留下12名艺术骨干发给每个月生活费。迫于生计,他们有的开饺子馆,有的磨起项链,更有的摆起地摊。
生存,还是消亡?当时的困难一旦扛不住,吕剧可能真的消亡了。这一幕已经发生在很多县级剧团,省内有五家吕剧团就因此关门。顽强的东海吕剧人在逆境面前,不气馁、不放弃,和衷共济,同甘共苦,以坚定从容的脚步在重重困难中开拓前行。
东海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对吕剧团非常看重,认为吕剧是东海的骄傲,是东海文化的璀璨明珠。从保护吕剧这一地方剧种出发,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及时调整充实了剧团领导班子。
吕剧团绝处逢生并渐现生机,还得益于一批甘守清贫、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艺工作者。
青年演员潘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父亲卧病在床,他把照料父亲的担子摞给妻子,直到父亲辞世当晚,他才匆匆赶回家。当时父亲已近弥留,老人久久不能闭上双眼,多想看一眼自己心爱的儿子啊。这一幕成为潘玉心中永远的痛。
队伍重新拉了起来,能不能打,还要看队员的素质。2007年农历大年初二,吕剧团应邀去石湖乡一个村子演出。舞台搭在村部前的露天广场,演出那天恰逢寒流来袭,演出中间雨夹着雪下了起来,被剧情吸引的观众不肯离去,打着雨伞在台下观看。演员们穿着湿冷的戏装冻得直打哆嗦,仍坚持到演出结束。
正是有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才使吕剧团经受住了各种困难的考验。
90年代初,剧团工资经常是两三个月发不上,但演员们仍常年坚持送戏下乡。“那时条件真的很苦,但没有人想过放弃,大家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只要老百姓愿看,我们就愿演!”导演兼演员的许素平回忆道,早期用平板车送戏下乡,道具、服装、音响设备都装在平板车上,演员们轮流拉车。后来发展到用小毛驴拉车,再后来换成拖拉机、卡车送戏下乡。每次坐拖拉机下乡,一路颠簸得厉害,大家都用手紧紧抓住车边上的栏杆,遇到转弯,有的人会被颠下来,但立即爬上拖拉机,继续赶路。有一次,十几个演员坐着大卡车下乡演戏,回程遇到雷阵雨。为了不让车上的服装道具淋湿,大家将身上外套脱下来盖在上面。宁肯自己淋湿,也要保护好演出器材。
事业在人,人在精神。在东海吕剧人身上确实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让他们在没路的地方走出了路,完成了吕剧文化的传承。
文企联姻寻求出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唯有加快发展才能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
实行企业化运作。吕剧团不等、不靠、不要,积极探索发展路子。根据演出市场狭窄的现状,丰富表演内容。以吕剧为主,增加歌舞、戏曲节目,兼演话剧、小品、相声等节目,既稳定了固有的农村市场,又靠新颖的综艺节目开拓了新的市场。排练的节目先后在北京、江苏、安徽、广东、山东、河南、浙江等地20多个县市上演,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如果说市场化运作让吕剧团迸发活力,那么灵活的运行机制,则让吕剧团走活了生存这盘棋。
文企联姻,东海县顺泰酒精有限公司和县文化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年出资10万元,冠名“东海县顺泰酒业歌舞团”;专门设立市场营销机构,成立市场营销中心、演出排练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每位演出人员做兼职经纪人,制定奖惩条例,大大开拓了演出市场。
紧紧把握群众需求,创作适合群众的节目是剧团得以生存、发展、壮大之根本。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这是团长杜秋灵的经营理念。多年来,吕剧团紧贴群众生产、生活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先后编排了《计划生育是国策》、《有线电视进万家》、《生命之光》、《合作医疗》、《向你宣传交通法》、《税法就在你身边》等几十个专场文艺节目,在全县各乡镇村进行巡演,场场爆满,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频共振。
现在的吕剧团,除满足本县观众的文化需要外,其演出点已辐射到周边县400多个乡村。除去农忙时节,演员几乎都奔走在各地演出,台口多时,邀请方将提前一个月预约。剧团在发展,装备水平也随之不断改善,添置了客车、音响、戏装等,固定资产达500万元,成为省内县级剧院的特色品牌。
东海吕剧团扎根农村,全力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全省县级剧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先进典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