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集优美的唱腔、精彩的对白,考究的表演于一身,曾经是日照人最为喜爱的娱乐形式。然而今天,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兴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使具有百年历史的吕剧艺术似乎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变成了现代人的眼中千篇一律的咿咿呀呀。

不过30多个年过六旬的老年人却潜心研习的表演技法,自掏腰包购置了服装道具,组成一个民间吕剧表演剧团,不要报酬,义务服务于日照各大社区、农村,坚持做一名名吕剧艺术的守望者。17日,记者走进这个特殊的剧团——日照阳光吕剧团。

“我们来演出,不是为了钱:一是对吕剧这个山东特有剧种的热爱。二是为了响应日照‘送戏下乡进社区’的号召,想让村里的老乡也能观赏到更多的传统剧目。”阳光吕剧团的团长姚永礼告诉记者,这个民间吕剧团成立于2009年,由最初的10个票友发展到现有30多个,他们大多数是退休人员,平均年龄为61岁,都是原来在公园里常吕剧相互认识的,成立4年来以来,他们自筹资金购置了服装道具,不要报酬,深入社区、农村义务演出上百场传统吕剧。

两只长板凳、两张宽木桌、几个化妆镜便构成了演员的化妆台,几个主要演员在脸上面上“绘完”各自将要扮演的角色,准备登台。“演员们平均年龄已超过六旬,但他们。” 姚永礼告诉记者,演员没有一分钱的工资,依然干得很起劲,苦中有乐,乐此不疲。每周30多名主力团员都按时从数里外赶来排练7大板块的剧目。令人欣慰的是,阳光吕剧团已经成长成一支阵容强大的演出团队,不论拉到哪里演出,演员、服装、节目都可谓一流的,特别受欢迎。

在3个小时演出时间里,身穿厚重服装的耄耋老人沉浸在戏曲中不知疲倦,忘记了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唱腔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翻跟头、爬墙头的动作都很娴熟。记者注意到,诙谐幽默的表演博得观众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上了岁数的老戏迷戴着老花镜,随着台上的演出哼着哼了几十年的曲调。谢幕时,不少人仍不愿意离去,甚至有人喊出“再来一段”。临走时,有一位带着孩子来看戏的村民说:“下场你们去哪里演出,我们还想看。”

从日照吕剧团退休,有着二十多年演出经历的老相,忆起上世纪半夜抢票的情景唏嘘不已,“改革开放后有了电视,几毛钱的吕剧票也没人买,偌大的剧院里有一大半座位都是空的。”据他介绍,吕剧作为土生土长的剧种,从上世纪初期的“坐腔扬琴”算起,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跌宕起伏。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吕剧院改编上演了东港籍作家王安友的《李二嫂改嫁》,后又被搬上银幕,《兰桥会》、《姊妹易嫁》、《小姑贤》等传统剧目便很快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姚永礼记忆里,那个人人登台唱、村村扎戏台的时代一去不返。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荏苒时光褪去了吕剧的铅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丰富多样的娱乐形式、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外来文化的涌入……人们的审美趣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以拖沓的情节、缓慢的节奏来演绎古老故事的戏剧,与快餐文化流行的今时今日似乎已经格格不入了,同样的吕剧在现代人的眼中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咿咿呀呀。

虽然全民狂热的场景难以再现,然而作为文化瑰宝之一的吕剧,她的独特魅力在一部分人心中仍然是愈久弥香。这一部分人,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观众,也有演员。他们或者喜爱了一辈子,或者是刚接触不久,在喝彩声渐远渐行的现在,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做一名吕剧艺术的守望者。30岁的李君是阳光吕剧团里唯一的80后,他告诉记者,2年前,他是从朋友那里听说了阳光吕剧团后才加入进来,潜心研习的表演技法,如今他成了舞台上的名角。

吕剧演员们表现出让人出乎意料的平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吕剧之所以出现当前的困境是有其时代规律的。在姚永礼看来,观众减少、演出锐减、队伍萎缩、资金缺乏等问题让吕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并非绝境。30名团员齐心协力,自己凑钱买器乐,自己动手做道具,愿望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活生生的吕剧。阳光吕剧团副团长牟敦生坦言,吕剧团成立初期,缺少人员,缺少资金,也没有传统吕剧的剧本,为了拿出吕剧团的活动经费,以及购置道具和舞台设备等,剧团的票友们无偿筹资10万多元。

谈到吕剧的未来,姚永礼希望阳光吕剧团能像它的名字一样,照进现实。“我们打算每年不少于60场演出,唱遍日照所有地方。”他说,欢迎更多喜欢吕剧的年青人能加入这个吕剧团,毕竟人多了,力量才能大,吕剧才能有明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