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吕剧团是1960年5月成立的。而在此之前,青岛并没有吕剧团。早在1950年,青岛市京剧团的前身青岛市文联文工团京剧队就曾演出过扬琴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而这扬琴戏后来就正式定名为:吕剧。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建立。翌年就来青岛演出,由于是在山东土生土长,山东的乡土气息格外浓郁,从而很受青岛观众的欢迎。

为了培养与造就青岛的吕剧艺术人才,青岛市文化局于1958年建立了青岛市艺术学校,专门设有吕剧科,为在青岛成立专业吕剧团奠定基础。学校与青岛群众艺术馆同在市北区泰山路的一个院子里(现已改建为市北区少年宫),同属青岛市文化局。

当时还在银行工作的于振之,就被选调到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并在艺校专门教授吕剧器乐。

“和声社”在青岛是有50年历史的著名的京剧票友组织,其中有许多京剧名票。于振之就是“和声社”的艺术骨干,最为多才多艺。他擅长铜锤花脸,是著名裘派花脸创始人裘盛戎的弟子,他比老师还年长一岁,而私交甚好,因此是半师半友。他还善于演奏京胡,对程砚秋的程派青衣唱腔格外有研究,故颇得程砚秋的青睐。

无独有偶,“和声社”的京剧小生名票、并且擅长编导的魏文声也从医药公司调到了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与于振之共事。

1959年底,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筹建青岛市吕剧团。就抽调毕宏川和魏文声具体负责筹建工作,到处招兵买马,搜罗吕剧人才。于是,魏文声就把他们原“和声社”的七位京剧名票拉来参加吕剧团,其中就有已经在艺校授课的于振之、京剧程派青衣,本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做戏曲编辑的袁立干(两年后又自动回归电台工作)、李兆瑞(京剧丑角兼司鼓)、李云超(京剧老生)、徐士勇(京剧花脸)、吕锡桂(京剧小生)、周治民(京剧舞台检场)。这样再加上魏文声,实际上共有八位京剧名票(都是原“和声社”成员),正式参与了青岛市吕剧团。同时,又荟萃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吕剧票友和专业京剧团下来的演员,终于组建了青岛市吕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