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唱腔,绚丽的舞台,朴实的语言,演绎着当代农村生活。12月21日晚,第二届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村题材小戏决赛在文登人民剧场举行,吸引了烟台龙口吕剧团、枣庄艺术剧院、临沂群众艺术馆等七家团队五类地方戏种踊跃参赛,展现出新时期农村文化的新面貌新气象。
农村小戏 百姓喜爱
此次决赛将在文登举行的消息,早早便在市民中传开了。开赛前三天,吕剧老票友牛德安大爷就从市吕剧协会得知消息,并赶在当晚开赛前1小时来到了现场。“吕剧是胶东地区传统剧种,这次有机会现场聆听名家选段,当然不能错过。”牛大爷告诉记者,他热爱了半辈子吕剧,每天都要唱上几段,虽然不能登台演出,但是能在现场看到如此高规格的演出就心满意足了。
在戏曲的百花园里,大戏繁花似锦,小戏争奇斗艳,农村题材的小戏更有一种醉人的魅力。在农村,小戏以自身的智慧、风趣和贴近农村生活实际的特点,牢牢地吸引着观众,充分发挥着寓教于乐的作用。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烟台龙口吕剧团的小吕剧《爱心妈妈》,从点滴小事演绎出一位平凡母亲对养女的浓浓爱意;文登艺术团演出的小吕剧《文笔峰情》更是用朴实的话语唱出文笔峰集团助残帮困的社会美德,句句唱腔激起观众心中层层波澜。柳琴小戏《邻里之间》由枣庄市艺术剧院四位中年演员演出,尽管刚下火车,身体疲惫,但他们仍是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剧情:“这出戏取材于当地一位村妇联干部的真实故事,从一对夫妻吵架入手,用诙谐的语言与夸张的动作,表现出新农村建设者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忘我精神。”决赛当晚,观众把剧场挤得水泄不通,他们边看边说:“这些戏演得就像是身边发生的事,把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搬上了大舞台,看着亲切笑得开心,这样的戏我们爱看。”
短小精悍 贴近生活
从17地市61个节目里精选出的7个节目,可谓精品中的精品。参赛选手中,不乏省内各地戏种的名家名角。青岛胶南艺术团戏曲部主任丁森聚已有38年的戏曲生涯,胶南地方戏曲茂腔小戏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晚在茂腔小戏《仲秋夜》里唱到激情澎湃时,扮演父亲的丁森聚流下了滚烫的泪水。在后台,丁森聚告诉记者,每每演出,情到深处亦不能自持,台下观众也会随同剧情发展而潸然泪下。
与大戏相比,“小戏”最贴近生活,其规模小、篇幅短、舞台简易,但其艺术水平却很高。只要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小戏”同样可以拥有大舞台。小戏介于大戏和小品之间,长度一般为20分钟,可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征服观众,需要相当的技巧。纵观此次7个小戏,风格多样,亦谐亦庄,嘻笑怒骂,角度独特,具有相当的艺术技巧。被誉为我国明清俗曲活化石的聊斋俚曲,2006年入选文化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晚决赛曲目《求骂》,讲的是盗赌成性的刁嘴子偷去邻家大婶一只鸡,夫妇饱餐后浑身长出鸡毛,痛痒难忍。按照“仙人”指点,夫妻俩去大婶家跪地求骂。经大婶“痛骂”教育后,刁嘴子夫妇深受教育,决心痛改前非,重新作人,鸡毛随之脱落。演出者语言诙谐、动作灵敏,引得观众阵阵笑声。柳琴小戏《凤落梧桐》,巧用“误会法”和多处“抖包袱”将一处城里婆婆看不起农村女婿的戏演绎得妙趣横生,并以其新颖的题材、精彩诙谐的表演、优美的唱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舞台上或许表演还有些生涩,或许台词还有些太直白,但就是这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不落俗套的艺术处理,使小戏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得到戏剧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演出灵活 市场广阔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但舞台上对于新农村生活的反映却不多,而广大农村群众对文艺生活却是十分渴望。专业剧团下乡演出毕竟有限,且多集中在节日,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相比之下,农村小戏本质淳朴,形式精湛,能真正送戏到田间地头,因而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轻骑兵。
“一台大戏,创作时间长,演出条件限制大,投入人力物力多。相反,‘小戏’更能盘活各种资源,投入相对较少,灵活性强。”莱芜市青草河娱乐团团长颜世芳向记者介绍,莱芜梆子小戏《相亲》的道具简单到只有一张桌子,这样的剧目到哪里都能演出。相对而言,应该说“小戏”的发展前景更大,更有市场和观众。作为当晚评委之一,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戏剧专家孙猛建在观看整场比赛后认为,此次展演的剧目有不少是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既不失母本的特点,又体现出时代特色,用农民的语言表现农民的情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示了新一代农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风貌。如今,一出好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剧种的发展,必须走精品之路,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创作,以艺术生产为契机形成产业链条,才能在与时俱进中传承与发展地方农村小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