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在李沧区永安路街道沧顺社区文化中心,一帮老戏友聚在一起研究和排练两部新戏:吕剧版《红灯记》和《刘胡兰》。

此前:他们曾耗时一千天,排演出一部青岛历史上最长的吕剧大戏——十幕《梁祝》。

“在正式的剧团,要排一出全剧,也非易事,何况 ‘草根剧团’?”,70多岁的老吕剧艺术家赵鲜玲感动了,每次排练,她都要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这个“草根剧团”做艺术指导。

如今,《梁祝》在李沧区的社区、老年公寓唱了又唱,还带起不少“梁粉儿”。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老戏友们又有了新目标:排演吕剧版《红灯记》、《刘胡兰》。

30人的“吕剧梦想”

这个“草根剧团”名为永安沧顺吕剧团,由吕剧爱好者荆喜昌担任团长,2011年,自李沧区永安路街道沧顺路社区文化中心建成后,就在这个社区扎下根来,二三十位老戏友每周定期聚在一起亮亮嗓。

中午时分,当热腾腾的午饭已在千家万户上桌,沧顺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排练大厅里,仍是唱腔朗朗,甩袖、踱步,一招一式倾情排练。

“邻居们要休息了,咱也该吃饭了!”“后勤部长”邱淑英将盒饭推过来,喊了一声。吃饭间,大伙拿着筷子指指点点地说戏。

吕剧,在老沧口片区的居民生活中,“气场”一直绵绵余存。荆喜昌就是一位“吕剧守望者”——前些年,他领着一队“吕剧人马”开始在沧口公园、李村公园等露天场所“打游击”,沧顺路社区提供排练场地后,他们又在社区居委会的文化活动中心“安营扎寨”,如今已聚到了30多人。

几年前,荆喜昌在外地看了一场带着越剧味道的吕剧版《梁祝》,回来就琢磨开了。

“这一改编让吕剧‘雅’了很多,调子更加唯美。这戏听起来非常美!在有生之年能排出这样一部吕剧,那就无憾了!”荆喜昌说起这段过往,脸上眉飞色舞起来。

社区书记当“总管”

沧顺路社区书记王军是听着吕剧长大的,荆喜昌想排《梁祝》,让他又惊喜,又迟疑。

“他们年龄大的70多岁,年龄小的也近60岁;说是一个剧团,事实上就是老人们聚在一起自娱自乐,一个‘草台班子’排一出戏可能吗?”那一天,王军看到了荆老师从外地千辛万苦“化缘”得来的剧本,他再三考虑,决定和他们一起干。

王军当起这部戏的“总管”,帮助他们处理戏外大大小小的杂事:看见老人们唱戏顾不上吃饭,就买来热饭的电磁炉;一件件地帮助他们置办演出行头;街道有文化活动安排,就积极推荐他们登台热场。

荆喜昌忙里偷闲,自制戏曲道具。“戏台上的凉亭、桌椅板凳、箱子、墓碑,甚至是一个包袱、一张扁担,几乎全部是荆老师亲手做出来的。看看这些能不感动吗?”王军打开《梁祝》的录像,指着影像中的每个物件介绍说。

史荣华和袁慧玲是《梁祝》的主角,10场戏需要背诵大段的台词,这对于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并不容易。“一周排练两次,那两天,全部事情都推掉。”袁荣华自从“迷”上《梁祝》这部戏后,就倾情投入其中,“回家对着镜子一句一句地对口型练习、练身段,做饭也哼哼,总感觉唱不够!”

两部新戏“上马”

“那场景,热闹呀,我们坐着马扎听戏,两个小时连挪窝都没挪窝!”一年多过去了,邻居们对《梁祝》首演的场景仍是念念不忘,“那戏唱得亲切啊!”此后,一部《梁祝》唱到哪儿,总有一些吕剧迷跟着听。

今年,这帮老戏友们还有一个梦想,希望能登上李沧剧院的大舞台上演当演当《梁祝》。

春节前,荆喜昌又拿给王军两个剧本,然后召集老戏友们开了一个动员会。“今年,在处理好家务事的同时,咱们要加把劲儿,让‘铁梅’和‘刘胡兰’唱着吕剧走上舞台!”荆喜昌话音一落,30多位老戏友立刻鼓起掌来:“吕剧是咱后半辈子的大事儿,当然要好好唱!”

十幕吕剧《梁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