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爱花(淑兰)派艺术而喜爱评剧,因为喜爱花派艺术而喜爱曾昭娟。往往是这样,当你对一个事物达到喜爱的程度时,就可能只看到它的优点,而忽视了它的缺点,而今要评论一下天津评剧院曾昭娟主演的新编评剧《寄印传奇》,大概我会只看到它的优点,却看不到它的不足了。
据说《寄印传奇》的编剧很有名气,是当今戏曲编剧凤毛麟角似的人物,他的作品好在何处?可惜没有看过。去年评剧节首演《寄印传奇》评价不一,但只要是曾昭娟演的一定是好的,等待了一年,看到了此戏,非容易也!因此一定要把它看全了,看看编剧的功力到底如何?看后觉得果然不差。
编剧确实不错。戏说得风格,戏说了一个大道理:无商不奸,无官不贪。此剧说得是官商勾结,无情无义无道德,那就只剩下钱了。好在,在编剧的笔下,给冷掌柜留下了一片痴情,竟然为了爱,真假难辨,倾家荡产也要保住这份难得的爱情,真是天下第一痴情女子呵!不过我怀疑,天下真的有这样的痴情女子吗?不过即便是没有,戏说传奇是不妨事的。但愿如此吧。从整个结构上看,很完整,情节也是前后呼应,不觉得拖沓,因果关系交代得很清楚,看似荒唐,却赋予道理,没有相当的功力,难以编出让人悬念重重的戏来。就编剧而言,不能说得太多了,编剧很深奥,说多了或很荒唐。不过还是想说一句,任何文化艺术都讲究符合生活规律。不过许多名家大作也都不符合生活规律,何况戏说传奇,干么非要那么真实。
就唱腔而言,此剧的唱腔设计很成功,起码是近年来我看得的评剧新编剧中,唱腔设计最成功的。(近年来戏曲的发展主要困惑在于唱腔设计,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尤其是京剧,全国尽唱于魁智)此剧的唱腔设计一定是以演员为主,或者是编曲与演员配合设计,很好听,很传统,又很与剧情相适应。这里要夸一句:此剧的唱词设计都是很到位的,不堆砌,很自然,不俗气,很古典。有了较好的唱词,配以适合演员特色的唱腔,演绎出好的唱段,这是此剧比较成功的根本。可以这样说:虽然剧本存在不足(有点悬闹),但由于评剧传统的演唱风格和演员的优秀表演,使此剧得以有看点,得以能被观众从头看到尾,得以未使我的心脏病复发。是典型的人抬戏,不过也有点戏废人的感觉,曾昭娟把一出闹剧演绎成正剧,非容易也!
关于曾昭娟的演唱风格,多有不同意见。与花老相比,有说像的,有说不像的。我看是这样地,曾昭娟演唱花派经典唱段是非常像的,她对一些唱段的稍加改动,都会明显的听出来,而且在一些高腔上,穿透力超过了任何花派弟子,这是曾昭娟的天赋所在。我非常赞赏曾昭娟的高腔大调,高到相当高的程度,听起来也并不觉得是声嘶力疾,穿透力太强了,在整个戏曲届也是少有的,称为戏曲界的花腔女高音不为过。她的发音方法完全学自花淑兰的发音方法,在他演唱的《寄印传奇》一些唱段中,会不断地感受到花淑兰老师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为此我看戏时多有兴奋之处,几次站起为花派的演唱方法叫绝。如果花派戏迷用高标准来度量像不像,我说在曾昭娟的《凤阳情》《寄印传奇》的唱段中,多数唱段的唱腔设计就不是花派的风格,尤其是《凤阳情》作曲家的痕迹太深刻,以至于让我忘记了曾昭娟花派唱法,到底像谁说不清楚,我以为这一定是天津流派风格,不能说不好。
艺术创新切忌千篇一律,凤阳情的唱腔特色可以说是创新的,一听就是凤阳情,一听就是曾昭娟,甚至在《寄印传奇》的唱段中,仍有凤阳情的腔调,听起来就不舒服了。看看花淑兰老师的戏,每个戏都有各自的音乐风格,不重复,这是花老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值得曾昭娟们继续学习的。但是在唱腔创作上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有曾昭娟的个人风格,有适合曾昭娟演唱的声韵体系,因此在创新剧目上,不能用像不像来比较,来说明声腔创新的成功与否。观众和戏迷并不喜欢千人一面复印式传承方式,究竟曾昭娟,冯玉萍,吴丹阳还是郑桂芳,都有其个性特征,都有其自身发展空间,流派艺术的传承同样要尊重个性化的艺术规律,不然流派艺术反过来会束缚流派自身的发展。因此要尊重流派传人个性化的创新成果。说起来,艺术有规律,但也无规律,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评剧艺术更是如此!(新编历史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