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熟悉评剧的朋友一定觉得有点不解:马泰先生应工老生,是评剧马派的创始人,魏荣元先生应工花脸,是评剧魏派创始人,他们一个唱老生一个唱花脸怎么能是一家呢?马泰艺术研究会成立后为什么把魏荣元先生把的活动放在第一位了?看过这篇文章您就会茅塞顿开了。
一、 创建评剧花脸行当的一代宗师
1909年评剧在唐山诞生。以小生、小旦、小花脸为主要行当,剧目表现的内容大都是限于才子佳人、家长里短,社会的重大题材是表现不了的。例如《秦香莲》这出戏,由于没有花脸唱腔,扮演秦香莲的演员唱评剧,待包公唱时换京胡唱京剧,这个行内叫“半班戏”或叫“京评剧两下锅”。1953年,魏荣元先生调入中国评剧团(中国评剧院前身)参加《秦香莲》的排演工作。魏荣元先生提出要有评剧包公的唱腔,不能再唱京剧了,得到领导的支持。第一次试验,花脸扮相老生唱法失败了。第二次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把弦降低四度,出现了越调定弦,仍按老生唱又失败了。第三次魏荣元先生吸收了京剧大师裘盛戎的花脸唱腔和演唱方法,增加了头腔、鼻腔、胸腔的共鸣,坚持了评剧的咬字归韵,评剧包公的声乐形象终于创出来了。裘盛戎先生看过后大加赞赏。他说:“老魏,我演的是裘盛戎,你演的是包公。”1975年,魏先生跟我谈起了这段往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他仍然那样兴奋、那样自豪,似乎还[有一点儿不好意思……。
魏荣元先生《秦香莲》中的包公形象创作成功了,1955年拍成电影公映后名声鹊起,成为全国知名演员,随后他又排演了《包公三勘蝴蝶梦》《包公赔情》三出包公戏确立了评剧花脸行当的典范,成为评剧艺术宝库中巨大的财富。
二、 名为师兄实为师生
1954年,马泰先生调入中国评剧团,由于形象好、嗓子好,领导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被小生前辈张润时收为关门弟子。张先生是著名评剧小生演员,辈份很高,当年和白玉霜同辈,人称“五叔”,他和喜彩莲老师合作时间很长,写得一手好字,演出《人面桃花》时常有观众等着买他在舞台上双手写的梅花篆字。
魏荣元先生1955年已名满天下,马泰先生是处于起步阶段,魏先生生性善良、乐于助人、特别是在艺术上肯于助人,这在我和他的交往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1964年在院里遇到魏先生,我问道:“您忙什么呢?”魏先生说:“正在创作《南海长城》。”我说:“什么样了?”魏先生说:“马泰的唱腔(扮演区英才)搞好了,他嗓子好,高低不挡,高音、低音、慢板都给他。”我问您演的赤卫伯唱什么?魏先生回答:“我有二六板就行了。”几句对话我们看到了魏先生的高风亮节,看到了他对马先生的无私帮助,其实魏先生对马先生的帮助是一贯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向阳商店》等多少出剧目魏先生都是唱腔设计人员,只是由于体制的关系不登名字罢了。
马泰先生由于自身的努力和剧院领导的支持,成为评剧百年男演员挑班唱戏第一人。如果没有魏先生和其他艺术家的提携,没有这些艺术家的超级“傍角”,马先生艺术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马先生曾经对我说:“他们都说是众星捧月,我说是众月捧星,跟我配戏和这些人—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花月仙、席宝昆、陈少舫,名声大,艺术高,我不努力行吗?”
2002年,姜昆在中央电视台给马先生做《艺术人生》后马先生见到我说:“刚做了一期艺术人生,我把两个问题讲清楚了,一是评剧越调不是我开始的,是从魏先生开始的;二,关于我和魏先生的称谓关系,我明确对大家说魏荣元就是我的老师。”他如释重负的说:“总对历史有所交代了。”
三、 纪念马魏,着眼未来
今年三月,我们筹备马泰艺术研究会时与上海、北京的戏迷票友隆重纪念了马泰先生逝世五周年,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戏曲采风》栏目发了专题,回顾了马泰先生是艺术生涯,有些报纸也登载了重量级文章,社会反响很大。现在中国评剧马泰艺术研究会正式成立了,第一件大事就是在今年八月份纪念魏荣元先生诞辰87周年。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评剧艺术的发展看,没有魏就没有马,马是魏的延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马泰先生泉下有知也会理解我的想法支持我的做法的。
着眼未来,我们评剧的马魏两大派会发展的更加昌盛,评剧的各流派互相支持,互相鼓舞,评剧的明天定是百花盛开春满园。(宇扬评剧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