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唱见长,她用响亮悦耳的歌喉,优美动听的唱腔辅之以其他手段,塑造了许多古代、现代妇女形象。她的嗓音洪亮、高亢激越,音质优美;她的低音区也饱满浑厚,可说是高遏行云,低逐流水,运用自如。本期记者就带你走近锦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李晓梅新派评剧表演艺术。
迷上新凤霞的“新派唱腔”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7岁学京剧,13岁学评剧,十五六岁任主演。历任北京成京凤鸣评剧团团长,首都实验评剧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剧团团长,也是我国著名评剧演员和作家。由她长期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李晓梅1948年加入了锦州文工团,在那里她学会了跳大秧歌、打太平鼓、唱民歌等多种形式的节目。1952年随着戏剧改革的需要,她从文工团调入辽西评剧院。从唱歌转行演评剧,隔行如隔山,使她面临一个新的考验。李晓梅不局限于评剧的陈旧腔调,她力求出新,勇于表现新时代的强音,因此当她聆听了新凤霞的《刘巧儿》唱片之后,顿觉耳目一新,并有强烈的时代感,便迷上了“新派”艺术,她买来《刘巧儿》唱片,反复揣摩学习“新派”唱法。
1962年,她专程赶到天津向新凤霞求教,新凤霞热情地给李晓梅说戏,并一字一句地向李晓梅传授了《花为媒》中张五可角色的唱、念、做、表等。在新凤霞的亲自指导下,李晓梅受益匪浅。此后20年间,李晓梅多次专程进京,向新凤霞学习《花为媒》、《凤还巢》、《刘巧儿》等新派剧目。她的演唱技巧日趋成熟,她演出的新派剧目在连演百场的情况下,剧场内仍能座无虚席,观众掌声不断。在众多新派弟子中,新凤霞对她期望最大,她也逐渐继承和发展了“新派”艺术。
以唱取胜 创造性发挥新派长处
李晓梅以唱见长,她用响亮悦耳的歌喉,优美动听的唱腔辅之以其他手段,塑造了许多古代、现代妇女形象,演出了50多出戏,都博得了广大群众欢迎。她演出以唱取胜的《无双传》、《回杯记》舞台效果尤为强烈。
在《花为媒》一剧中,她在剧中扮演的贵门小姐张五可,在表演动作上,她做戏真切、形象感人。手、足、嘴、眼、头等动作灵活、朴素、准确。如下楼、赠花、定亲等一系列动作、演得贴切、丰满、优美、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舞台形象感,在唱功上给人一种清脆、圆润、优美之感。她充分发挥了个人演唱的特点,唱的自如,唱腔变化多姿,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发挥了新派唱法的长处,揉进了新派的“小颚”“疙瘩腔”等。
李晓梅前后演出了《花为媒》、《祥林嫂》、《乾坤带》、《凤还巢》、《无双传》、《会计姑娘》、《金沙江畔》、《杨三姐告状》等“新派”戏近百部。参加东北三省戏剧汇演,演出了新编评剧《石柱与百灵》获得了银质奖章。她演的《刘胡兰》当时被中央广播电台录音在全国播放。她演唱的《回杯记》中的“思夫”和“花园会”两场戏已灌制成唱片。李晓梅的名字和生平简介被载入《评剧明星》一书中,省音像出版社为她录制了《著名评剧演员李晓梅唱腔专辑》盒式带。
面临失传 锦州已出五年保护计划
继承新派艺术是挽救文化遗产的需要,研究新派艺术的发展轨迹,学习新凤霞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对于发展有东北特色的评剧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弘扬新派艺术、演出新派经典剧目,对于我省青年评剧演员的思想品质和艺术素质,对于提升辽宁文化大省的文化内涵,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晓梅新派评剧表演艺术目前由于亲传弟子大多都已转行,熟知李晓梅新派评剧表演艺术的老演员也相继离世。加之排练剧目少,演出少,青年演员学习李晓梅新派评剧表演艺术较为困难。如今能够演出李晓梅新派评剧表演艺术经典剧目的演员屈指可数,且年龄都已是中年以上,如此继续下去李晓梅的新派表演艺术确有绝迹舞台的可能。
为此,对李晓梅新派评剧表演艺术进行持续性保护至关重要。锦州市针对上述情况,已经制订了五年保护计划,开始全面挖掘、整理,深入研究,对其剧目再做探讨,组织专家、专业人员进行认定,培养后继传人。同时,李晓梅在家中对锦州市评剧团的青年演员和一些新派的爱好者进行辅导,对李晓梅新派评剧表演艺术进行传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