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一期《燕生访谈》采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的节日,令我感慨颇多。

在中国地方戏里,评剧当年应该算是当之无愧的number one。不信诸君仅从“中国评剧院”几个字中就可以得出结论。据我所知,除了国粹京剧,她应该算是能享有这一国字号殊荣的唯一地方剧种了。

关于评剧剧名的来历,更有一段她的光荣历史。起初,人们称她叫“乐亭落子”。而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是乐亭人,也非常喜欢评剧。他觉得评剧的最大优点也是特点,就在于他的“评古论金”,就建议改名叫评剧了。

评剧至今已整一百年了。从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创作的一百多部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评剧从一开始就坚持紧贴百姓生活的路线,敢于对当时扫社会热点针贬时弊,有些故事甚至就取材于真人真事。如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扬三姐告状”,伴随着评剧百年至今仍久演不衰。

解放以后,评剧延续她的辉煌。如配合宣传新《婚姻法》,歌颂新生活的《小女婿》《刘巧儿》、推陈出新的《花为媒》、《秦香莲》等剧,为她羸来了更多的荣耀;尤其是一批评剧名剧被拍成电影上映,更为评剧的影响超越了地域限制,声誉远播大江南北,名震海外。与此同时,新凤霞、赵丽蓉、小白玉霜、魏荣元、马泰以及沈阳的“韩、花、筱”等一大批评剧名角,亦成为了众多粉丝追捧的对象。

十年动乱结束后,评剧迎来他的又一个春天。记得我在学校时一位老师就跟我们描述,她一边洗衣服,一边听电台里播放的评剧《秦香莲》,感动得泪流不止的场面,令我对评剧也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受喜妈妈的影响,我逐渐也喜欢上了评剧。那生活化的语言,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我也称得上多半个戏迷了。

后来我到油田工作后,上级给每个井队配了彩电。电视里播放的评剧《小院风波》、《扬三姐告状》等剧,不但丰富了我们苇海里的单调生活,也给那些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们带来了多少温馨的回忆。

想当年,我们的盘山县、大洼县也都有评剧团。大洼评剧团的赵俊芝还成为了“花派”创始人花淑兰的学生。盘锦市成立后,又成立了市评剧团……回想当年,沈阳评剧三大名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每年都成了辽宁春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

但时过境迁,随着老评剧艺术家们一个个离我们远去,评剧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健在的很多都当了官或改行了。如赵丽蓉是演小品后才“老来红”,本市的赵俊芝当了艺术馆馆长;当年我们曾仰视的“主演”苑中辉,去年还帮我们企业排练歌舞节目呢……再看几年前媒体一直宣传的河北大厂评剧团,现如今已经改称“大厂评剧团歌舞团”了,令人唏嘘不已。

再看现在的地方电视台也已难见评剧的影子,我们姐弟都时时关注“央视11频道”,一有评剧会马上告诉妈妈。但除了几部老片子,偶尔出来个新的剧目,妈妈总入不了戏,说不是评剧……

这里,我又想起谷文月谈到的如何振兴评剧的问题。她提出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大意是各流派当前应停止派别之争,共同商讨振兴评剧大计……这个观点挺耐人寻味,值得我们那些被“振兴”的方方面面工作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或许对我们都会有所启示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