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武清区石各庄镇李各庄村,有一座尘封已久的孤坟常常被人们所提起。据说,这座孤坟埋葬着被誉为“评剧皇后”的刘翠霞。

近年来,笔者多方查找有关刘翠霞的资料,并访问了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位由武清走出的评剧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评剧“刘派”的创始人有了深入的了解。

刘翠霞于1911年出生在武清县敖嘴村(今天津市武清区石各庄镇),父亲叫刘守忠,母亲沙氏(沙姓是敖嘴村大姓之一)。父母只有两女,姐姐乳名叫屏儿,长翠霞6岁,嫁给赵永庆,系跑买卖的,后在戏剧后台管衣箱。因当年浑河(永定河)连年发洪水,故生活无着,其母不得已带着她和十岁的屏儿来到天津谋生当佣工,住在河北邵家园子宝兴里二号。

据评戏老艺人张润时老先生回忆,刘翠霞小的时候,天真活泼,爱唱爱跳,嘴里总哼哼呀呀地唱个不停,而且唱得有板有眼。她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跟着邻居家的留声机里传出的评剧旋律,唱得不跑调不走板。稚嫩的声音清脆好听。一位邻居大娘是个评戏迷,常出入戏园子看戏,曾带着她去园子看过几次戏,小翠霞一下子就迷上了。她八九岁的时候,戏瘾就更大了,经常在家里的床上、地下打扮起来,用两条旧毛巾绑在双手上代替水袖,破被单围在腰上取代腰包或者褶子。妈妈的旧花包皮成了她蒙在头上的头面,用锅底黑灰描画眼眉,过年用的贴在门上的福字红纸涂抹嘴唇。每天就这样循环地从床上扭唱到地上,又从地下扭到院里。母亲看见女儿像着了魔一样,又好笑、又快慰。

刘翠霞10岁时被卖给撂地艺人何丑子学唱大鼓,并随师傅到大连谋生。后由其姐夫赵永庆将她赎回。11岁时,刘翠霞进入天津的李金顺落子班(李氏为武清王庆坨人),从此走上了评剧艺术之路。开蒙老师是张柏龄和罗万盛,当时是花钱学戏,每月一袋白面,学《王少安赶船》、《杜十娘》、《马寡妇开店》等戏。十四岁时拜著名艺人赵月楼为师,学《德孝双全》、《夜审周子琴》、《吴家花园》、《回杯记》等。最初在华乐落子馆登台为花莲舫、李金顺配戏,后来在天福茶园与李金顺同台,17岁时与大连人李华山一起成立“山霞社”。山霞社是评剧早期一个实力最强的班社,荟萃了当时津门评剧界青衣、花旦、老生、小生、小丑、老旦、彩旦,以及板胡、司鼓等名家,阵容相当齐整,当时评剧界人士都以能加入山霞社为荣。山霞社长年活跃在福仙茶园、北洋戏院、大舞台、天宝大戏院等场所,并应邀赴北京、济南、沈阳等地演出。

刘翠霞在近二十年舞台生涯中,继承并发扬了前辈艺人的艺术经验,经过艰苦的艺术再创造,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刘派”艺术。她善演悲剧,扮相俊美,风姿绰约,且音调高亢,深得观众的喜爱。她很善于创新和改革,是评剧界最早使用灯光布景的演员。她的表演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晰,一气呵成,代表唱腔是“楼上楼”,成名作有《赵五娘》、《打狗劝夫》、《空谷兰》等戏。1935年到1937年是刘翠霞的极盛时期。在1936年春节期间,芙蓉花从北平来津,李金顺嫁人后仍然住在英租界。山霞社的管事人李华山主办了几天评戏合作演出,各演拿手好戏。有芙蓉花的《枪毙驼龙》,朱宝霞的《麻疯女》,李金顺、金灵芝的《珍珠衫》,刘翠霞的《雪玉冰霜》。演完戏,新闻界倡议评选“评戏皇后”,当时李金顺、芙蓉花都推举刘翠霞,其他主演也都同意。老艺人张福堂也说:“按唱功论品行,翠霞够个评戏皇后的资格。”于是第二天报纸上刊发消息,登了照片,从此刘翠霞成了评戏皇后。白玉霜后来从上海唱红了,来津演出也挂了个评戏女皇的名号。刘翠霞就改为评戏女皇了。女皇可能比皇后权力更大一些吧,这个头衔用了六年,直到她去世。天津大盐商号称八大家之一的“益德王”的二十四姑与刘翠霞交往密切,曾给刘拍过一卷家庭电影,十来分钟,选剧《三节烈》公堂一折,流传于世。

刘翠霞红极一时,但生活极其简朴,深居简出,不事交游。她守身如玉,一有馈赠,一律谢绝。刘翠霞讲究人格,又讲义气,济危扶困,艺人至今难忘。1939年闹大水时期,她与全班演员共患难事,亦为戏界乐于称道。法租界已上了水,这时刘翠霞正在北洋戏院看白玉霜的《桃花庵》,刘与白的关系很好,怕白玉霜看见她又要派人送点心和鲜货,她就躲在包厢里看。才看了一会儿,女儿小霞那年14岁,跑到楼下去买水果,听人说日租界被水淹了,忙回来上楼告诉翠霞,母女俩就往家跑。无奈水已漫到腿肚子了,只好又奔回了乐乐舞厅(延安影院旁,原世界饭店楼上)找陈静波(刘的丈夫)。因日租界已上水,只好在惠中饭店开了一间房子暂时住下。不大功夫法租界也上来水了。刘翠霞心里惦记着山霞社的同伴们,就雇船将受淹的同行全都接到天宝戏院。又雇船将演员的家属全部接到国民戏院。当时吃饭是最大的问题,连演员带家属也有几百人,一般艺人全是日挣日食的,并无积蓄。她看到演员们处于饥饿困境,毅然拿出自己的积蓄来购买粮食,维持同仁及家属们的生活。

刘翠霞从小就身体瘦弱,二十几岁就独挑山霞社班。评戏要用大嗓使真力唱,大段唱功多至几十句至百句。她的唱法节奏紧,时常不让大弦过门,极费力气。当时每天都日夜两场,每年要演七百多场戏。在华北戏院晚场演出《韩湘子三度林英》,是她驰骋天津艺坛十五年最后一次演出。1941年7月15日,她眼含热泪病逝。消息传开后,天津爱好评戏的观众及戏曲界艺人无不惋惜。9月11日《庸报》载文:“……刘翠霞不仅革新腔调,而且还改革剧本,把陈腐、乏味、有伤风化的都删去了,擅长演出悲剧。刘翠霞做派逼真,唱腔好听悦耳,传遍街巷,妇孺皆知,……被评为评剧皇后。”

刘翠霞死后,被埋在自己的出生地,即石各庄镇的敖嘴村。后那块坟地被划给了同属石各庄镇的李各庄村。刘翠霞的埋葬地点就在李各庄村南部毗邻“沙记坟”的地块,与沙氏祖坟相距百余米。在李各庄村,至今人们仍以刘翠霞的名字来命名这块地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