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评剧表演艺术家莲小君——
今年是天津评剧院建院50周年,恰逢评剧爱派创始人爱莲君诞辰90周年。日前,记者来到今年83岁高龄的张桂珍家中,听她讲述师傅爱莲君、爱派艺术,以及自己的艺术生涯。
评剧艺术的根在天津
莲小君说:“评剧的根在天津,天津这块地方的观众也最懂评剧。”天津自古有“戏曲码头”之称,这块神奇的土地,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演员,其中就包括评剧“爱派”的创始人爱莲君。
爱莲君,生于1918年,祖籍天津,从小被卖给人家做养女,为了摆脱悲惨的命运,她应邀赴日本大阪灌制唱片,成为把评剧传到国外的第一人。1939年冬,21岁的爱莲君因病离开人世。虽然舞台生命短暂,但爱莲君的舞台表演风格独特,被列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而她创立的爱派艺术,也一直深受广大评剧迷的喜爱。
“爱莲君一生没有嫁人,死的时候,出殡的东西都是红色的,戏迷跟着一路,痛哭声一片,”莲小君回忆说,“如果爱莲君活到现在,今年刚好90岁。”
从小喜欢“爱派”艺术
在莲小君的眼里, 爱莲君有着特殊的人格魅力,而爱莲君的艺术,更是从小就让莲小君痴迷。这场师徒缘分,是冥冥中的天意。
莲小君说:“我打小就喜欢看戏,尤其喜欢爱派的戏。那时候进不了园子,就在后台趴着看,回家后,在手上系条毛巾当作水袖舞。有一天,父亲得到消息,说爱莲君想要收徒弟,他回来一说,我就闹着要去。”
旧社会学戏,是很遭罪的事情,特别是到人家里学戏,什么都得做,挨打受骂是常有的事情。“我们去的时候,看到我师爷(爱莲君的养父)给立的字据:‘6年学戏,不许见父母,生死逃亡,打死勿论。’我家里人一看就不让学。但我决心要跟着学戏,就给父亲跪下了,后来父亲也哭了。按了手印后,我就正式归他们家,跟着爱莲君学戏。”这一年,莲小君11岁。
这张字据就像卖身契,此后,莲小君在“师爷”家里被当作小丫环使唤,各种脏活、累活都要做。而且,学戏“练功”也很辛苦。当时教导莲小君“练功”的赵老师学京剧出身,“他非常严格。记得有一次在桌子上‘拿元宝’(注:一种类似于杂技的动作,演员前胸着地,双手从头上拿着自己双脚。)我手没有拽住脚。他一藤杆子抽下来,把我从桌上打到桌下。”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是,能和师傅爱莲君在一起,莲小君就很满足了。
师徒感情深刻
爱莲君比莲小君仅大8岁,因为有着类似的经历,爱莲君对小弟子的处境十分同情。她让莲小君和自己同住一室,还经常通宵达旦向小君传授演唱技艺。爱莲君无论在本地还是到外地演出,都把小君带在身边,并让小君给自己演“里子”活(主要配角),使小君耳濡目染,有了较多实践机会,掌握了爱派艺术的真谛。
莲小君回忆:“我师傅爱莲君很喜欢我,让我跟她睡一个屋子里头。她总教我,让我好好学戏,以后挣钱养活父母,她到哪里都叫着我,之前到北京灌唱片的时候也带着我。”
说起师徒两人的感情,这里还有一段趣事。当时的评剧有四大派别:白玉霜的“白派”、刘翠霞的“刘派”、李金顺的“李派”和爱莲君的“爱派”。在这四大派中,爱莲君年龄最小,老白玉霜的岁数比较大。而老白玉霜曾经向爱莲君要她的这个小徒弟,但是,爱莲君没有舍得让。“有一次,我师傅要演现代戏《银行奇案》,她去理发店做头发,把我也带上了,结果在店里碰到了老白玉霜。老白玉霜看我挺招人疼的,就一把把我抱在怀里,对我师傅说,‘把这小孩儿给我吧。’老白玉霜想要我,但我师傅不给,她说:‘我还有仨徒弟呢,你要哪个都成,这个不给你。’我师傅爱莲君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对人也非常和气,但是,这话很坚决。”
从配戏到挑班唱大轴
12岁的时候,莲小君就开始给师傅爱莲君配戏了。当时是在天津鼓楼的“福仙剧场”,演一些如《回荆州》、《老妈上京》等的开场戏。之后,她还跟着师姐爱令君一起在秦皇岛、唐山等地演了二、三年的戏。
莲小君回忆,当师傅爱莲君去世后,“师爷”家就开始败落了。“天津闹大水那一年,我16岁,师爷死后,师奶就让我回家。学了4年的戏,走的时候什么都没给。回家后,家里境况也很不好。于是,我到了当时的华北剧院演出。当时跟剧院经理借了几百块钱买行头,也立下字据‘钱没还够不能走’。这样,一直在华北剧院演出到我19岁。”后来,有人偷偷告诉莲小君,说“花月仙要去蚌埠演出,想让你跟着去唱倒二,给的钱还不少。”莲小君回忆,“虽说是个机会,可一开始我不敢去,因为走不了啊。后来去杨柳青上了火车,而不敢在天津上车。”
这次蚌埠演出反响特别好,莲小君的演出很受当地观众欢迎。当时,上海的剧院得知她在此地演出,还专门派人来接她去上海演——“因为我师傅爱莲君曾于1935年去上海演出,爱派在上海特别红。可惜因为我生病了,没去成上海,后来直接回到了天津。”
回天津后,她把“华北剧院”的账还上。从此,莲小君自己挑戏班唱大轴,唱遍了当时天津劝业场的大小剧院。
“八月中秋”唱段的来历
师傅爱莲君在莲小君的眼里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极富艺术创造力。
评剧中有段流传很广的唱段“八月中秋雁南飞”,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委婉的唱词是由爱莲君留下来的。莲小君回忆:“当时给师傅拉弦的是她的师哥赵师傅。有一天他们打趣,赵师傅说:‘师妹,我给你拉得好不好,傍得严不严?’我师傅就说了:‘好啊好啊好,明儿见。’这本来是个客套话,一般人都不会往心里去。但是,第二天我师傅演的是《于公案》,里面‘判夫’一场是没有唱段的,可是爱莲君在上面叫唱了,赵月亭没办法只好拉弦,这段唱就是后来很有名的‘八月中秋’。这段唱就此保留下来了,后来流传很广。”
爱派唱法讲究高弦低唱、行腔婉转纤巧,唱腔与别派相比,风格很独特。“而我师傅跟其他人唱的就是不一样。”莲小君是跟着爱莲君一起长大的,记忆中,爱莲君是一个不大言语的人,她和其他人不一样,不喜欢出去玩,没事就待在屋里,眯着眼,琢磨着戏。
莲小君喊爱莲君师傅为“姑姑”,“那时候我就问了:‘姑姑,您肚子里怎么那么多东西?’她就说了:‘你好好学吧,要把姑姑肚子里的这些东西都学会了。’我当时还问:‘这么多,我能学得完吗?’果真,我还没有学完,她就去世了。”每当想起师傅爱莲君去世的这段往事,莲小君老人都泪流满面。
会唱200多个剧目
以前的戏曲演员,把自己会的剧目名称写在折子上,观众可以看折子点戏。而莲小君会唱的评戏,一共有200多个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莲小君进入了正风剧社。1953年,正风剧社改为天津市评剧团。1958年,天津市评剧团又改为天津市评剧院。这期间,莲小君一直任主演。配合着时代发展,莲小君演出了一系列新老剧目。
正风剧社时期,莲小君主演了《烟花女翻身》、《一贯道》、《小丈夫》等剧。1951年,评剧《武大郎之死》在北京演出,莲小君饰演潘金莲,她用“跷功”来表现潘金莲的三寸小脚。——采跷在京剧表演中有过,但在评剧中却不多见。莲小君的跷功表演,是评剧中的第一次,而她也成为唯一一个评剧“采跷”的演员。
在天津市评剧团期间,莲小君演出了《桃花扇》、《珍珠衫》、《啼笑姻缘》、《花木兰》、《鸳鸯被》、《陈三与五娘》等剧目。其中《啼笑姻缘》曾到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南京等地巡演半年,大受欢迎。而为了演好这个戏,莲小君“牺牲”了自己的一个孩子。“演这个戏的时候,我33岁,怀了我的老儿子,当时有6个月的身孕,为了演好戏,用旗袍把肚子勒得紧紧的,后来孩子生下来也没保住。如果活到现在,也该有50岁了。”
1956年,莲小君赴朝鲜慰问演出,主演了《牛郎织女》和《杜十娘》。天津评剧院建院后,“排了现代戏《渤海怒涛》和《爱情》。当时还演了《孔雀东南飞》和《刘胡兰》等剧,反响也挺大的。”后来,莲小君被分配到天津市评剧院,指导学生传统戏身段。现在,她所教的学生如:秦兴芝、夏霞、张砺云等,也都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回忆这一生,莲小君说,“没有党,没有天津观众,就没有我莲小君,党培养了我,观众爱护了我。我的大门敞开着,谁愿意学谁都可以来,不管你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喜欢爱派的都可以来,我分文不取地教给大家。”
一席朴素的话,展示了一位老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对于评剧,对于爱派艺术,老人也说到了她的担忧:“现在的年轻人学这个的太少,戏校现在都没有班了。”莲小君目前有两位徒弟,她说:“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艺术,能在有生之年,为爱派艺术多做些贡献。”
(摘自 《渤海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