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这方评剧热土,孕育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名家新秀。如今已87岁高龄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筱派”艺术创始人筱俊亭,便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在近80年的舞台生涯中,筱俊亭以《打金枝》、《杨八姐游春》、《穆桂英挂帅》、《对花枪》、《杨门女将》、《包公审太后》、《小院风波》等一系列优秀剧目蜚声剧坛、名震华夏,称其为评剧老旦行当创始人,不为过语。
为生计少小入梨园
筱俊亭祖籍山东庆云县,世代为穷苦农民,父亲20多岁时为生活所迫到天津学徒做木工。1921年腊月,筱俊亭降生在天津,从记事起,家里便一贫如洗。她6岁那年的大年三十,父亲突然得了中风不语急症撒手人寰,母亲没日没夜拼命缝穷,母女们依然食不果腹。她家当时住河北大街石桥西,离天桂戏院很近,小孩子们受熏陶都能哼几句,有几个小姐妹还跟着老先生学了戏。筱俊亭也想学,但母亲认为这个职业是下九流,被人瞧不起,坚决不同意。有个双目失明教戏的王先生就找到她母亲,说学戏后可以挣钱养家,母亲这才勉强同意,那年筱俊亭8岁。
说是学戏,其实就是唱一些民间小调,王先生见她学得快,就又给她找了个叫杨义的老师。杨老师能拉擅唱,教了她《花为媒》里的“报花名”、《马寡妇开店》中的“做饭”等很多戏的片断。筱俊亭第一次登台,是在西南角破烂市里的小土台子上,她扮演的既不是大姑娘,也不是小媳妇,而是《老妈开嗙》中接媳妇的傻柱子。尽管老师一再嘱咐别害怕,面对台下仅有的十来个观众,筱俊亭还是吓得腿发抖,眼发直。好在平时练得多,演得还真像个小傻柱子,观众们被逗得直乐。
慢慢地唱得好一点儿了,戏班的老先生就给她起了个艺名“花俊亭”。那时她年龄小,个子矮,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俊亭”,叫来叫去便传开了。等到她当了小主演,老先生就将“小”字改成了“筱”。
急救场情动白玉霜
在各小剧场、茶社演出之余,筱俊亭总是想法观摩前辈演员的演唱,从中汲取精华。最令她痴迷的,当数人称“评剧皇后”的白玉霜。当时,筱俊亭和给白玉霜配戏的演员张艳霞的妹妹是好朋友,她就经常去找张艳霞,借机看白玉霜的戏。有一天她又去看时装剧《一瓶白兰地》,剧中有男女两个小孩,男孩外出归来恰巧将继母与前夫堵在床上,继母恼羞成怒,要害死男孩,吓得女孩大哭。可巧那天演女孩的演员生病没来,后台管事便请筱俊亭“救场”,尽管她没看过这出戏,但通过同台演员表演的感染,很快就入了戏,演到小女孩害怕时,筱俊亭霎时间泪如雨下。下台后,白玉霜捧着筱俊亭的脸说:“宝贝儿啊,你演的太好啦!来吧,到我这个班儿来演吧!”
从此,筱俊亭加入了白玉霜班社,那一年,她11岁。1934年白玉霜应邀出远门献艺,因为母亲不放心年幼的女儿离家太远,筱俊亭就离开了白剧团。在这两年多的白家班演出中,筱俊亭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学会了白玉霜的很多名唱段,并“偷”会了《珍珠衫》、《杨三姐告状》的身段表演。而白玉霜勇于突破传统、大胆创造的精神,也给筱俊亭很大启迪,她有意识地开辟新路,在广阔的中、低音区施展才华,逐渐形成低回婉转的演唱风格。
雨中曲唱响林亭口
1935年秋季的一天,筱俊亭演出归来,宝坻县林亭口便有人来邀角儿。筱俊亭顾不得休息,就又上路了。临近中午,终于到了林亭口。那年筱俊亭14岁,梳个小撅辫,穿件小大褂,一路舟车劳顿,弄得灰头土脸的,挺不起眼。村里管事的看了她一眼,脸上当即布满阴云:“这么个小黄毛丫头能唱好戏?甭唱了!拆棚!”筱俊亭吓得不知所措。棚拆了半截儿,有好心人见这小女孩怪可怜的,就建议:“让她唱唱试试吧,唱不好再拆棚也不迟。”主事人又提出要求:“到我们这儿唱戏的,打炮都唱《白马告状》,不会唱走人!”筱俊亭已被吓得乱了方寸,听说让唱《白马告状》,心里当时豁亮起来,这出戏又叫《刘翠屏哭井》,她经常演。
锣鼓声中,筱俊亭登上舞台,那俊美端庄的扮相、婉转传情的唱腔,处处散发出强烈而迷人的艺术魅力。筱俊亭爱演苦戏,这和她贫苦的家境有关,演到悲伤处,她总会想起童年时代辛酸的往事。《白马告状》本来就是一出苦戏,筱俊亭平时演来都格外动情,此时,她刚刚受到奚落,演到伤悲处,想到自己从艺、求生的艰难,筱俊亭积蓄胸中的委屈再也抑制不住,热泪横流。她那哀怨欲绝的行腔,只唱得台下的老乡们唏嘘不止,刚才还满脸不屑的管事人,此时也是泪眼朦胧了。
正当演出达到高潮之际,天公不作美,一声霹雳,大雨瓢泼而下。筱俊亭见老乡们淋在雨中,心里不忍,就想停止演出,不料老乡们没有过够戏瘾,于是,筱俊亭顶着席棚滴滴答答落下的雨水唱,老乡们站在雨中,看得入了神!筱俊亭在林亭口一炮打红,连演40余天。
搭戏班劝业群芳会
从林亭口回到天津不久,筱俊亭又到劝业场六楼天乐戏院搭班唱戏。
这一时期,筱俊亭与名角儿爱莲君、鲜灵霞、筱玉芳、郭砚芳、李文芳等同台,她时时处处留心爱莲君的演唱,几乎“偷”会了“爱派”的所有唱段。后来她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形成的“筱派”唱腔里独具风格的“腭音”,就是在爱莲君“疙瘩腔”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嗓音条件创成的。
筱俊亭在天乐戏院演出,因为有便利条件,经常在没她角色时,去看各剧场的戏。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演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她眼界大开。文明戏剧目以清装戏居多,演员多为大学生“下海”,他们文化高,肯思考,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经过认真严肃的研究,刻画人物有深度,近情理,感动人,表演不庸俗。天华景小科班清一色六七岁的小演员,利用转动舞台演出《天河配》、《天上斗牛宫》、《八仙过海》以及连台本戏《西游记》,极为赏心悦目。七楼的昆曲以侯永奎为主演,他武功扎实、扮相英武、身段漂亮干净、嗓音激昂挺拔。这些演出,筱俊亭都非常喜欢,总是看不够。但最令她痴迷的,还得说是“什样杂耍”,她不仅在劝业场内观看,还经常跑到附近的泰康商场“小梨园”和天祥市场“大观园”去欣赏。刘宝全、白云鹏、小彩舞的京韵,王佩臣的“醋溜大鼓”,石慧儒的单弦,马增芬的西河大鼓,乔清秀、王宝霞、王元堂的河南坠子,高五姑的天津时调,吉平三的太平歌词,小蘑菇、荷花女的相声,筱俊亭均如痴如醉。众多名家对观众谦虚真诚的态度、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表演方面的优长,都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她也学会了很多曲艺唱段。后来为了招徕观众,在演《纺棉花》等有戏中串唱的情节时,她就经常学刘宝全、乔清秀的唱段,在反串“双簧”时,别人在前面表演,她就在后面学唱王佩臣的“醋溜大鼓”。
在劝业场演出这一时期,确实是筱俊亭演艺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许许多多优美的身段、腔调都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成为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后来在塑造人物时,不经意间,一些美妙的旋律总会融入她的唱腔中,使得她的演唱巧腔迭出,永远新颖别致。不能不说,筱俊亭之所以能创造一个新流派,这和她对家乡戏曲、曲艺艺术如痴如醉的喜爱是分不开的。
到19岁时,筱俊亭几乎学习和继承了全部评剧早期老剧目,在唱、念、做等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她执著治艺、广采博收,勇于革新,终于在不断演出实践中,以特殊的风格独步舞台,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声名鹊起。
1952年,筱俊亭31岁时应邀到锦州演出,就在那里参加了革命,后并入沈阳评剧院,留在了东北。
几十年来筱俊亭一直思念故乡,退休后她便又回到天津,并在这里定居。(刘万江)
(摘自 《天津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