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述评

赵惠芬 贡淑芬

九月的凤凰城唐山,被一种浓浓的节日气氛笼罩着,评剧那亲切、自然、柔媚的旋律在评腔故乡的上空飘荡。在成功举办了第一、二两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之后,第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2002年9月26日在唐山落下帷幕。由天津评剧院演出的《凤阳情》、唐山市评剧团演出的《成兆才》、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演出的《曹雪芹》及沈阳评剧院演出的《半把剪刀》获得了优秀剧目奖,牡丹江市评剧团演出的《邓小平在那个春天》获特别奖,黑龙江省评剧院演出的《山秀》等六台剧目获优秀演出奖。
本届评剧节体现出更强的群众性和明确的市场意识,演出的大多数剧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较强的观赏性,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各剧场甚至出现了票源紧张的情况。在有近900个座位的渤海影剧院,由沈阳评剧院演出的评剧传统剧目《桃花庵》提前11天戏票就全部售完,且应观众强烈要求加演一场。在有1500个座位的西山口影剧院,刘秀荣领衔主演的《刘巧儿》及袁淑梅领衔主演的《窦娥冤》卖座情况也是盛况空前。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注意和思考,那就是传统剧目比现代戏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售票情况也相对较好。这就为新创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拿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走向市场,走向观众,让百年评剧这棵艺术奇葩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贴近观众,使之更加茁壮茂盛地开放。
在本届评剧艺术节上,基层剧团异军突起,尤其在追求剧目的市场性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自觉性。他们依靠自身的实力,顺应百姓的欣赏习惯,创作出很多优秀剧目长期在农村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如营口市评剧团演出的《奇冤义胆》、唐山市丰润区创作演出的《曹雪芹》都各具特色。特别是滦南县评剧团创作演出的《哑女》,编、导、演、音、美等显示出剧团的实力,剧作结构严谨完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表、导演都很到位。特别是他们继承和沿袭了成兆才先生的风格和传统,这一点特别值得称赞。营口市评剧团长期活跃在农村,在这次排戏中,有人为工作牺牲了生命,他们依然参加了评剧节的演出。这种对评剧艺术的执着和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参加评剧节的每一个人。
在这届评剧节上,剧目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既有传统戏的改编,也有历史剧的创作,在近、现代题材上有新拓展,表现出鲜明的艺术追求。天津评剧院演出的《凤阳情》(编剧翟宏为、盛和煜,导演张曼君),是一出非常成功的戏,它表现了明代开国皇后马秀英质朴传奇的一生。该剧从平民皇后这个角度入手,选取她人生历程中几个精彩的片断连缀而成。马秀英这个“从田埂上走来的女娃”,清纯、自然,充溢着浓郁的山野气息和平民化色彩。剧作通过她与朱元璋的相识相知,她对庶出太子的精心抚育、对开国皇帝实行的酷刑的规劝,及她对家乡灾民的深深关怀和体恤,表现出她的宽怀和仁厚,通过她与朱元璋独特的初次见面、为监狱中的朱元璋送烙饼、元宵节观蔬菜灯等细节,刻画了这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他人物形象如朱元璋、刘伯温、田嫂等,也都各具特色,十分鲜活。剧本观照和处理题材都很精到,整个戏在布局上疏密浓淡,错落有致,在两个多小时的观赏中,观众丝毫没有欣赏疲劳而兴味盎然。一曲《凤阳花鼓》几次出现,增加了强烈的地域色彩。舞台呈现完整精致,曾昭娟的表演可圈可点。唐山市评剧团演出的表现评剧创始人的戏《成兆才》,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剧以成兆才和徒弟小凤、二嫂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在表现他创作和修改《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的过程中,多侧面地展示了成兆才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他高洁的人品和坎坷的一生。《成兆才》这部戏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创作这个戏本身。当然,还需进一步加工和锤炼,以使其更精彩。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创作演出的《曹雪芹》,以乾隆年间曹雪芹回到祖籍丰润发生的事件为线索,围绕完成《红楼梦》写作的苦辣辛酸,表现了曹雪芹不同凡响的性格光辉。切入角度新颖是这个戏的突出特点,通过曹雪芹与表姐卿卿及胭脂、芸香的感情纠葛,表现了他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塑造了他复杂生动的形象。在剧作结构上,该剧巧妙地将《红楼梦》中的情节扭结其中,增加了可看性和丰富性。剧作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性格化特征。舞台呈现完整,演员表演富有激情。
在这届评剧节上,现代戏的创作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由锦州市评剧团演出的《关东腊月雪》营造了大雪纷飞、红灯高挂的年节气氛,人物的情感就如飞舞的大雪一样纷繁无序,复杂纠葛。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该剧在笔酣墨畅地塑造女主人公林红霞的同时,又刻画了个体户黄大斗和常金锁的独特形象,他们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有着各自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而且努力表现出他们的不同色彩。这是该剧对这种人物塑造进行的可贵探索。黑龙江评剧院演出的《山秀》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漫画式的风格,勾画出东北山区旮旯子屯两家人的喜怒哀乐,写出了他们由隔膜仇视到相融相亲的过程,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语言生动形象,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牡丹江市评剧团敢为天下先,继《毛泽东在1960》之后,又创作演出了《邓小平在那个春天》。它采用交响化的音乐,恬淡诗意的氛围,自然轻松的节奏,从邓小平退休后的生活小事入手,在对他平凡细节的描述中,表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伟大的人格和宽广的胸怀。
在欣赏到优秀剧目的同时,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一批优秀青年表演艺术人才成长成熟起来。冯玉萍在《半把剪刀》中饰陈金娥,曾昭娟在《凤阳情》中饰马秀英,表演更加成熟,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演唱技巧高超精湛,令人称道。张俊玲在《成兆才》中饰成兆才,张旭红在《关东腊月雪》中饰林红霞,孙秀艳在《哑女》中饰何美珠,都有不俗的表现。说明评剧表演艺术后继有人。
第三届评剧艺术节上首次举行了“二十一世纪评剧艺术论坛”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评剧艺术的审美趣味及原创精神、评剧音乐唱腔、舞美设计及表演艺术等方面对评剧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探讨,使本届评剧节充满浓郁的学术气氛。第二届中国评剧票友大赛也在评剧艺术节期间举行,体现出艺术节的群众性。
唐山连续三年举办三届评剧艺术节,显示出这个英雄城市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的气魄和胸怀。艺术节的举办激活了唐山的戏剧演出市场,不仅评剧剧目演出盛况空前,其他剧种也备受青睐。
综观所有参评剧目,也会发现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一些现代戏表现手法单一,存在着概念化、脸谱化的倾向,人物塑造不生动、不准确,二度创作粗糙,缺乏更高更明确的美学追求。这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刻苦努力。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