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台北10日电中国评剧院台湾之行已经过半,6台大戏和一场折子戏悉数上演。尽管大部分观众此前从未听说过评剧,更别说现场观看了,但评剧味儿最纯最浓的老戏还是让他们一下子就爱上了评剧。《秦香莲》、《花为媒》、《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剧,台湾观众都津津乐道,他们说第一次看评剧没有距离感,唱腔很美。
《秦香莲》长达3个多小时,从19:30一直演到近23:00,观众不仅从头看到尾,而且对每一句精彩的演唱,每一个韵味十足的身段,都报以热烈的叫好和掌声。7月7日,评剧院演出两场,下午的折子戏专场从14:30演到了18:00,不仅演员们简单吃饭后就要换装接演晚上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买套票的戏迷们也到剧场附近随便吃点东西,又看晚上的演出了。那份执著与热情让评剧院的演员特别感动。
有时想像难免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中国评剧院在北京时一直在尝试创新,但台湾观众对新编剧目《大脚皇后》、老戏新唱《卷席筒》的反响不如那些老戏。他们不喜欢《大脚皇后》中豪华的舞美,不喜欢《卷席筒》中连麦当劳都上台词的喜剧噱头,他们钟情原汁原味原韵、古典的老戏,钟情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服装。此外,观众中以有钱有闲的老年人为主,当然也有不少年轻人,他们有一共同之处———看戏是为了欣赏韵味。欣赏韵味的台湾观众,喜欢千回百转的评剧女声唱腔,对男声唱腔则认为逊于女腔。
不管怎么说,台湾对评剧已经越看越上瘾,觉得颇值得一看。据悉,台湾的中视将在评剧院演出的12台大戏中录像6台,这意味着今后台湾的电视节目中也将唱出评剧腔了。北京日报(梅子)
评剧老调重弹宝岛尽是知音
本报台北7月10日专电50年来,第一次在台湾亮相的评剧经过了几天 的适应期,势头越来越旺,目前演出日程刚半,观众反应极为强烈,虽然上 座率并未达到场场爆满,但演出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好,这一点连主办方台湾 红剧场和中国评剧院都未曾准确料到。
继首场《秦香莲》的哀婉动人令许多年长观众落泪之后,《花为媒》、 《卷席筒》、《杨乃武与小白菜》、《大脚皇后》等戏相继上演,观众除却 老人之外多了些年轻的面孔。一位年轻大学教师看完一场后认为评剧的唱腔、 表演朴素,让人感到很有亲和力,虽是第一次看却没有陌生感。由于一连演 出12场,每天一个戏,主办方与演出方都担心票房,但从剧场反馈来看,购 票者多以套票方式购买,即一下买齐12场所有戏票。一方面足见戏迷之痴之 诚,另一方面也使票房有了保证,另外最高不过千元台币的票价与其他演出 相比也有些优势,还有一大批“铁杆儿”戏迷的口口相传,评剧的名声已经 在台打响。
在前几场的演出中以7日下午场的折子戏观众最多,演出间歇,一位中 年妇女一边与同行者说着太棒了,一边举着双手让对方看:“我的手都拍红 了。”几天演出后,台湾戏迷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看老戏,原腔原调, 喜欢听着唱腔摇头晃脑,看着身段拍手叫好,甚至表示:别要布景都行,只 要听好唱段。为此评剧院领导马上嘱咐演员:往老了唱,少些改良腔,因为 这些老戏迷对评剧的印象还是50年前的样子,你变了他不愿意。
谈起演出效果,评剧院副院长凌金玉十分兴奋:“剧场效果太好了, 许多戏在北京也不见得有这样的反应,有些戏长达3个多小时,7日那天下午 折子戏从2:30一直演到6点,7:30又开始晚场,演员都来不及吃饭,观众也一 样,冒雨出门随便吃点又进了剧场,看到观众这样,演员们也格外感动。” ■文/莉君 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