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演15场、每场超过千人的上座率……近日演出的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获得了很大成功,也引起了全国艺术界的关注。国家大剧院甚至向其发出邀请,4月19日至22日期间去演出。

《我那呼兰河》凝结着主演冯玉萍的心血,这个著名评剧演员、我国第一个获得二度梅(两次获得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的评剧演员,向记者讲

述了很多幕后故事。

36万元造了一条真“呼兰河”

《我那呼兰河》表现的是以女主角王婆为代表的一批旧中国劳苦大众,在抗战时期,从求自保到逐渐觉醒走向自觉反抗的过程。

看过《我那呼兰河》的观众们会发现,这出戏的舞美设计非常有特点。舞台深处的大幕,呼兰河水蜿蜒到天边,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烁出粼粼波光。当演员放河灯和泼水的时候,观众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舞台上的水面是真的。

这是剧组的一个得意之作,冯玉萍说,为了表现出呼兰河是生命之河,剧组花费了36万元做出了水中舞台。这也给装台带来了极大难度,装台正常需要六天时间,但为了适应紧张的演出状态,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只能用两天时间。冯玉萍感动地说,观众们两个多小时的欣赏,背后凝结了太多人的辛苦。

也有很多观众对第一场戏里面,王婆在风雪中带着两个孩子逃荒的场面印象深刻。鹅毛般的雪片实际上是机器里面喷出的泡沫状化学物质,气味非常呛人,演唱时要小心提防千万不要吸到口中。一次演出时,雪片正好挂在了冯玉萍的睫毛上,跟睫毛膏粘在一起,结果呛得眼睛都睁不开,她强忍着才好歹挺到第一幕结束。

每次排练都是真哭

《我那呼兰河》去年8月9日建组,10月2日首演,至今半年多时间。作为沈阳评剧院业务院长,冯玉萍在繁重的排练之余,除了照顾导演,还要出去经营。排练期间,冯玉萍有三个学生要参加戏曲比赛,她只要有闲暇,还得跑去帮学生们说戏。

她说,最累的其实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台下的排练阶段。“演员们,只要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就肯定有激情。但排练不一样,日复一日非常枯燥,但是又要在枯燥的排练中迸发激情,每练一次都让自己有崭新的面貌。 ”《我那呼兰河》请来了著名戏剧导演査明哲,导演的要求就是“真听、真看、真感觉”,每次排练都要求演员真的哭出来。

有掌声,赚得再少也值

日前本报报道,著名话剧演员、“梅花大奖”获得者宋国锋每场演出补助只有80元钱的事情,引起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惊讶。昨日记者问起冯玉萍,她表示,因为这次排演过程中身兼数职,因此评剧院破格为她涨了补贴,每场可以拿到几百元。她之前也是几十元,《我那呼兰河》中的其他演员、甚至男主角的演出补助也只有80元。

冯玉萍说:“说不比是假的,都是演艺界,演一出戏赚钱不到人家一首歌的零头。但真到演出散场时,面对台下上千名观众真切的脸,大家都不走,在为你鼓掌。那个时候就觉得,怎么都值了。能够守住这片天地、耐得住寂寞,真的需要一种境界在里面,有一种你对艺术的责任感在里面。 ”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付出与收获的不平衡状态呢?冯玉萍说:“观众在于培育,这句话说得太多了。我只能说,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靠好戏,不愁不能打动观众。 ”

骨子里渗透出幸福的女人

作为中国评剧界的领军人物、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冯玉萍奖项头衔一大堆,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计划表和文件。但采访中,说得最兴高采烈的时候,是说起自己的家庭。她乐呵呵地转述了别人对她的评价“冯玉萍是一个幸福的女人,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幸福。 ”“在家里,我是女儿、是儿媳妇,我对公婆、自己父母都非常孝顺,逢年过节从来不冷落老人。我是妻子,我很有福气,我丈夫非常体贴,演出他场场都看,帮我收集观众反响,还给我做饭带到剧场吃。我是母亲,我儿子二十多了,在大连工作。 ”

只要有不拍戏的日子,冯玉萍就会主动担起家里所有大事小情。买菜做饭洗衣服、侍弄花草、给小狗洗澡。“我在生活细节上也很追求完美。我爱人的白衬衫,我肯定给他熨得没有一点褶子,我家养狗,但是家人的衣服上肯定不会有狗毛。”(王琳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