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评弹是解放后产生的评弹艺术的新形式,也可以说是当时评弹的新生事物。大凡新生事物,就有各种不同评价,通常贬褒不一。自中篇评弹问世以来,直至今日还是有人赞美有人诟病。赞美或肯定它的听众认为:它聚集了一部长篇书目的菁华段落,去掉一些枝蔓,和弄堂书,经过再创造,成为一部只有三、四档,耗时三小时左右的浓缩版。它对上班族很合胃口;听众省时,可以在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听完一部书。“中篇”还可以优化组合,把好几位名家集中起来让听众欣赏个够。批评者认为:解放后过多地创造中篇评弹,压缩了长篇的空间,把一些好的长篇书目斩头去尾,影响了长篇的传承,加速了优秀的长篇的流失;书过于浓缩,丢失了评弹细腻的特色等。即便在评弹界业内,对此也有不同的声音;上世纪五十年代,好象就听到过:“中篇、中篇---集中起来骗铜鈿”等怨言,据说有的后来还把它划归为“右派言论”。
平心而论,中篇评弹和折子书等都是评弹传统长篇形式之外的新探索,其优点大于缺点。不能把长篇的流失全归咎于中篇头上。也有不少中篇是新创造的,之前并无长篇,如一些《红楼梦》题材的中篇就是。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检验艺术创新的唯一标准是观(听)众的认可和接受,也就是“艺术生命力”,有生命力的必然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
中篇评弹的颠峰之作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厅堂夺子》了吧?她是一部具代表性的和深有影响的作品。其中八十分钟的“夺子”是中心内容,也是被公认的成功之作;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代表了评弹艺术的最高境界,后来的折子书都是依此模式。笔者在1959年亲临“静园书场”聆听了该中篇,当时的盛况历历在目,书场门口每天挂着大大的一块“客满”的牌子,求退票者不可胜数,真乃一票难求。前一段时间,我找出之前买的CD片子,再次细细品味,依然兴味浓浓。但即便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大作,还是有其缺点的;可见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东西。它的第三回“训子”那一段可说是狗尾续貂,无论从思想、意境、内容等诸方面都不算成功之作,甚至可说是败笔。
总之,中篇评弹在新的历史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吸引了一大批听众,它的功远大于过。它过去是,并今后应继续是评弹的一种演出形式。评弹表演的形式也应是多元的,可以是长篇、也可以中篇、短篇,可以是折子书,也可以是会书。当然我们还是要把重点放在长篇的创作和演出上,这一点是不可动摇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