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与京剧,虽一南一北,却是最亲近的姐妹艺术。京剧主要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引子,再念定场词,再自报家门,再介绍当前情况。
评弹也有这一套程式,几乎完全一样。大概是从京剧借用的。另外如起花脸角色发怒时一声“哇呀呀”,与京剧也是一样的。
京剧与苏州很有缘,晚清的京剧武生演员有三大流派:俞(菊笙)派、黄(月仙)派、李(春来)派,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俞派,俞菊笙就是苏州籍的,这在演员多为北方籍的京剧界来说,极为难得。说到京剧演员戏爱评弹的就更多了,盖叫天、马连良等都喜欢听评弹;姜妙香、俞振飞喜欢唱评弹,上世纪80年代童芷苓在上海大众剧场演唱的带京剧味的弹词开篇《莺莺操琴》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再把镜头拉到当今,现在京剧舞台上最红的女须生王佩瑜,不就是个地地道道的苏州姑娘。王佩瑜自小在苏州山塘街小学参加文艺演出,从学唱评弹到学唱京剧老旦,被发现其天才艺术细胞,送到上海重点培养,现在又从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毕业,自立门户,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力,被喻为“冬皇”(孟小冬)再现。
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苏州评弹,已有百余年历史,与京剧一样,名家辈出,流派(曲调)纷呈。许多老一辈评弹艺术家大多是从京剧中汲取营养才独树一帜的。“评话”中的“起角色”则更是直接吸收京剧表演艺术之长来塑造人物的,甚至不少评弹名家还客串过京剧,成为京剧的票友。
“蒋调”创始人蒋月泉,就是一个京剧迷,早年,发起组织“雅社”,社友们不但唱评弹,而且还学京剧。蒋月泉唱的京剧《空城计》、《骂曹》、《打棍出箱》等,极具“杨(宝森)派”韵味。他那脍炙人口的《战长沙》、《刀会》等开篇中融汇了京剧“余(叔岩)派”、“杨派”老生的唱腔。他几位评弹弟子王伯荫、潘闻荫、秦建荫(国)等,也都擅长京剧老生。
“张调”创始人张鉴庭则酷爱京剧老旦戏,他的运气发声,很多地方是借鉴京剧老旦的唱腔,如《芦苇青青》钟老太的大段唱腔里无处不有京剧老旦的痕迹;又如秦香莲中鍘美的一段唱,就是借鉴京剧里铜锤花脸的发音运气,与京剧的唱腔在某些方面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杨调”创始人杨振雄,擅唱京剧小生,又会昆曲。他与其弟兄杨振言双档合说的弹词《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潇洒飘逸,很有书卷气,颇具“俞(振飞)派”小生的高雅风范,成为书坛一绝;而“徐调”传人范林元,有得天独厚的小嗓,客串京剧小生,龙虎凤三音俱全,真不亚于专业京剧演员。
评弹女演员中,不乏京剧老票友。早年的“弹词皇后”范雪君和徐丽仙、薛君亚、郑缨都能唱京剧老生戏。以一曲《蝶恋花》成名的余红仙,得到过著名京剧老生张文涓的亲自指点,她的《搜孤救孤》悠扬峭拔,很有水平。还有薛惠君、江文兰、陈丽鸣、沈世华几位,爱唱京剧旦角。而苏州盛小云和邢晏芝,则擅长现代京剧。盛小云的《智斗》、邢晏芝的《海港》、《红灯记》唱段,都各有所长,可圈可点。更让人惊讶想的是,擅说温婉娇柔书的女演员王瑾,竟钟情于京剧大花脸,她的一曲《铡美案》若“只听不看”,根本想不到唱包公者竟是一位娴静端庄的南方女士,真不简单!
评话名家中,情钟京剧者众多,吴君玉最崇拜周信芳,一曲《萧何月下追韩信》唱的苍劲醇厚,颇具“麒派”风采。吴君玉在评话《水浒》中塑造的宋江、卢俊义、林冲等人物,连用了不少“麒派”的念白和亮相来丰富他说表的手段;擅说《三国》的唐耿良,也喜欢唱京剧老生戏,行腔、气口、归韵,均十分规范;擅说《狸猫换太子》的顾宏伯,爱唱京剧花脸,上世纪40年代他常去看被上海人誉为“活包公”的李如春的戏,所以能在评话中把包公“起”得正义肃穆,威严无比;金声伯同样喜欢唱净角戏,大段《探皇陵》,吐字真切,极具韵味;陈卫伯的京剧《锁五龙》,更是挺拔高亢,裘(盛戎)味浓郁。
现在的青年评弹演员会唱京剧的已属凤毛麟角,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擅长唱难度较大的“程派”青衣,曾得到过程派传人李蔷华的好评,尤为难能可贵。在不久前举行的江浙沪优秀青年评弹演员电视大赛中,青春实力派演员周慧客串一曲京剧《贵妃醉酒》,唱来如珠走玉盘,婉转曲折,玲珑剔透,颇见功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