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民间通俗文艺的评弹,如今已进入高雅文艺之列。这一方面是与近期出现的大量商业化低俗化的文艺相对而言。另一方面,也是建国以后,一些造诣深厚的评弹艺术家,致力于对书目及艺术的推陈出新,在发扬其原有民主性菁华及高雅情趣中,提高了评弹的艺术品位。杨振雄是对此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一员。而我们同时也要问,他何以会成为这样一位评弹名家?

杨振雄出生于评弹艺人世家。幼年时,他羡慕同龄孩子上学读书。但父亲供不起学费,要他学艺,对他说:“你说了书,家中增加了收入,两个兄弟就可以进学堂了。”这样,他九岁便随父登台演出。但他“并不喜欢”所说的书目,觉得许多传统书目,“说来说去总离不开‘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些俗套情节。”杨振雄生来有着诗人的气质,他喜爱古典文学中的诗情诗意和高雅的艺术情趣。在他有了一定的艺术功底之后,决意将古典文学名著《长生殿》改编为自己的主演长篇书目。(过去,评弹艺人一生只演一两部长篇。他选择《长生殿》因时值抗战军兴,还有着宣扬大唐国威和激励抗击异族入侵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根据古典名著《水浒》改编演出了长篇《武松》。并传承和丰富加工了前辈艺人改编的长篇《西厢记》。他以将古典名著引进评弹艺术,提高评弹的文学性和艺术品位,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编演《长生殿》的路途是艰辛的。评弹的表现手段是说噱弹唱演。在演唱新改编的书目时,他觉得原有的程式、技艺已不适用。“自己的说唱演都不行了。”必须探索新路,从头开始。他选定的起步是埋头读书,研习昆曲,并结交文人学者与艺术家。读书是为了积累文史知识。研学昆曲是因为其中蕴蓄着前人塑造人物的表演经验。而广交文人学者艺术家不但是为了在文史、艺事等方面得到他们的指点教诲,还为了受到他们高雅情趣与气质的熏陶。

其中,读书对于自幼失学的杨振雄,更是第一位的。那时,正逢他变声辍演,他就整天跑图书馆。在整整四年时间里,从史籍到艺文诗词,真是焚膏继晷,寝馈其中。读书丰富了杨振雄的历史知识、文艺学养,加深了他对原著及其人物的理解和爱憎。读书也激发了他艺术创造的灵感。

评弹艺术注重刻画人物,杨振雄对古典名著的改编演出亦以描摹、塑造人物为重点。他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与爱憎,以昆曲的表演交融于诗化的说表,将人物鲜明生动地展现于戏剧化的情景之中。但杨振雄表演脚色,不仅限于摹学昆曲程式化的平面动作,更是结合人物性格,着眼于向昆曲吸收借鉴其脚色表演的气韵。他说过,表演古典人物“如果没有昆味,等于篆刻没有汉味”。所以,他才在捋须、拂袖中,表现出了李白的恃才傲物,轩昂拔俗。在张珙的执扇、拽扇中表现出了他的儒雅倜傥,风魔多情。在莺莺的转眸、颦眉中表现出了她的任性矫情、彷徨幽怨。再加上,他以顿挫悠扬的声调,贴切委婉的语气所作的含情动情的道白,使书中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听众之前。在《长生殿》《武松》等书中,有着众多身份不同、品格各异、性格复杂的人物,诸如雷海青、李龟年、李璘、乔郓、武大郎乃至高力士、西门庆等。在传统书目中都是并无蓝本可资摹学的。杨振雄借鉴京昆乃至川剧等表演艺术,精心设计创造,一一绘影绘神地塑造出了他们鲜明生动的血肉形象。

当然,杨振雄刻画人物,还运用了评弹特有的说表艺术。他的说表始终不脱离人物的视角,人物的口吻,使说表成了人物心灵的诉说,成了人物思想的倾吐和感情的抒发。这样,说演交融,把听众引领进了书中戏剧化的情景,更引领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