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峰时曾遍布上海城乡各角落、总数可达五六百家的评弹书场,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后,现仅存“雅庐”一家还在艰难维持,年初这一上海仅存专业书场面临拆迁的消息引发高度关注。记者日前走访相关部门并采访了圈内外人士后发现,和外界关注书场“拆与不拆”这一焦点不同的是,业内人士及资深老听客更多担忧的是评弹软实力的下降。上海市书场工作者协会负责人王正浩指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江浙沪三地大小书场加起来有176家,但活跃在书场的评弹演员仅175人,如此算来即便一人常驻一个书场,都还不够填!”

雅庐聚焦


隐匿于市井弄堂


5元低票价勉强维持

要在顺昌路上找到“雅庐书场”并非易事,在旧式街道电线交错如蛛网的半空,红字的书场招牌隐匿于晾晒着的长衣短裤中,若非老听客,恐难摸到这需从某瓷器店旁的弄堂拐入的书场。

雅庐书场建于1920年,最早坐落于柳林路附近,50多年前搬迁到这里。上海市书场工作者协会负责人王正浩坦言:“在当初大批倒闭关闭拆迁的老书场里,"雅庐"算是很幸运的了,那时候许多被许诺会搬迁的书场最终都落得拆而不迁的命运,"雅庐"真算寿命长的了。”

虽说躲过了老书场覆灭潮,“雅庐”也并未因此赢来新生,为适应老听客的消费能力,若干年维持5元的低票价让老书场的经营捉襟见肘。

书场后面是家瓷器店,问及瓷器店老员工知否店后就是上海唯一一家老书场时,他们用熟悉的沪语答道:“雅庐么,阿拉此地块都晓得额,平时下半天里头说书声音,阿拉店里听得清清爽爽,也借光免费听了老多年数。”

传闻尚未影响演出


7月演出照旧

尽管拆迁消息风传已达数月,可记者走访雅庐书场时发现,书场的经营倒是照旧,7月书目俱已排定。老听客们依然每日午后准时前往,五元钱一张票附送一杯茶,在喧嚣闹市中的这方净室里尽享半晌闲情。

记者循着听客们从顺昌路315弄边一侧门鱼贯而入,入门右手边是书场的售票处,那种只有老式电影院才可见的小拱门,五块钱递进去换回一张小票。仅容一人通过的窄小的走廊的另一头就是书场,看见记者身上背着相机,门口收票的工作人员有些紧张地说:“这里不能拍照,演出也不能拍照,你是采访的吧,我们这里不让采访,你先去区里相关部门联系好再来!”当记者出示书场票表示仅观赏不采访时,其脸色才稍见缓和,依然叮嘱“不可拍照!”

书场内,百余平方的场地不大却也能容纳122个座位,虽说稍显陈旧但听书环境并不沉闷,不但打了空调,头上六个电扇更增加风力,老听客们相继入座,工作人员拿着大托盘来挨个分茶,下午的演出随即拉开帷幕。其间,也有老观众进进出出,或如厕或出外透气,但他们行动小心,始终维持书场秩序,亦不会影响台上演出。

老听客恐失去乐园


白领听众移向剧院

江老先生摇着蒲扇出来的时候距离结束也就十多分钟,在这里听书五年多的他每日都要从杨浦的家换乘三辆公车赶来,路上单程耗时就要一个多小时。在被问及午饭如何解决时,江老先生告知平时就在周边的粥店解决:“年纪大了本来吃得就不多,加上天热,喝点粥挺好的,还是听书要紧。”关于书场要拆迁的事,他也有所耳闻,说起来直摇头:“都拆光了,以前我们杨浦区就有一个书场,后来也是因为拆了,我才找到这里,现在再拆了么也不听了!”

聊了一会儿,里面的一场书也正好散场,在一群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中,戴眼镜的白领陈先生显得很惹眼,他告诉记者,他是听说雅庐要拆,特地从浦东家里赶过来。陈先生虽从小是评弹迷,但平时很少来这类老书场,“我还是去逸夫舞台、兰心大戏院这类剧院比较多。”从事销售工作的他平日工作很忙碌,“这里票价比较低,很适合老年人,但下午场我们这样的上班族肯定赶不及,那夜场的评弹多是剧院大规模的演出,票价60-120元不等,也还能接受。”最后他提到,身边听评弹的朋友确实很少,而且和自己小时候听书的质量相比,现在精彩的确实不多。

专家把脉

拆迁不会让评弹消失


软实力下降才最要命

和外界更多关注老书场“拆与不拆”问题不同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大多圈内人士更关注的是评弹软实力的下降。“老书场逐个被拆渐渐淡出大众视野纵然可惜,但在我们这些亲眼见证上海书场从几百家拆到只剩一家的人看来,现如今评弹从人才到书目的全方位凋零才真正令人着急。要说现在江浙沪三地大小书场加在一起也有176家,可真正能上台唱的不过175个演员,别说双档单档了,就是一个人驻扎一个书场都还填不满。”上海书场工作者协会负责人王正浩如是说。

至于“雅庐”的拆迁会引发书场淡出人们视线的危机猜想,王正浩笑说:“那绝对不至于!要知道除了专业性书场,上海还有茶楼书场、饭店书场及区县文化馆的公益性书场约65家,不算逸夫、兰心等剧院不定期的大型评弹演出,光这65家常规书场一年的演出场次也不少于2万场,而整个上海评弹的观众量不少于200万人次。就这样的演出量和观众量,要说评弹会消失那是不可能的!”

在王正浩看来,只要吴侬软语的大环境不被瓦解,评弹绝不会乏人问津,他甚至谈到:“就是早先外界担忧的老龄化问题,其实也没那么耸人听闻,要知道评弹观众虽然都集中在50岁到80岁的老人,但这个人群也是流动的,老人会离去但这个年龄群也会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所以即便观众集中在这个年龄层但并不至于减少。”现在不少专家担心的是,方言在后辈人中说得越来越少,到时候若方言都消失了,那地方戏曲才真是岌岌可危。

生活成本阻响档进沪


培养新秀乃当务之急

演员除了数量上的不足,质量上的退化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尤其是沪上评弹舞台现在鲜少能请到名声响的演员。王正浩直言:“以前上海是评弹响档们争相前来竞技的大码头,江浙两地的说书人都知道,只有在上海红过才能叫真正的红。但现在却少有响档愿意来沪演出,倒并非是现在的"包银"给得少了,只是上海的生活成本太高,这笔账算下来即便是比人家当地高出三分之一的酬劳,也难令响档们心动。要知道来上海演出不但离乡背井,家里也照顾不到,这种情况下要收入再不可观那谁还肯来。”

同样为人才难继伤透脑筋的还有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他明确表示如今小辈演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以前当学徒的时候,那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整天是老师跟在后面叮嘱我们要多休息,我们都是生怕漏了一点点老师的绝活儿,日以继夜地练习。哪像现在的小孩子,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下午两点敲门都不应,我们成天跟在后面唠叨,"琴好拉拉了,唱好练练了",还不敢逼太紧,话语重了一个不高兴就马上走人。”当然,也有甘愿耐住寂寞学习评弹的孩子,只是要天赋和努力齐佳的确实难找。

跟踪报道

拆迁已是铁板钉钉


过程恐要一年半载

毋庸置疑,现在外界最关心的还是“雅庐”拆迁进展。据“雅庐”招牌下的瓷器店工作人员透露,这里拆迁以顺昌路为界,对面属于115地块,而“雅庐”这里属于116地块。记者在复兴路上找到了116地块拆迁办,相关负责人员在得知是询问“雅庐”拆迁一事,显得相当谨慎,态度和蔼但拒绝透露相关情况。在记者一再追问下,一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小声透露:“116地块是由东往西拆迁的,我们现在启动的是东边的拆迁,雅庐最靠近顺昌路的西头,现在还没建组,具体赔偿或是安置都不好说。更何况这个书场应该算是文化单位,要怎么拆可能还不归我们管。”

记者回到顺昌路上和一些老住户们攀谈,说到这次拆迁已是铁板钉钉,这些老住户们表示:“拆迁也有过程,挨家挨户谈条件,拆到雅庐怎么也得一年半载,到时候也许相关部门会给出安置政策。”

拆后迁至何处

目前尚无定论

然而,并不似人们期望的那么乐观,记者至今未从官方了解到关于“雅庐”拆迁后的安置方案。从性质上来说,雅庐书场属于文化演出场所,理应划归上海市文广局市场处管理,但该处杨副处长告诉记者:“由于雅庐书场并非是国营剧院,而是自主经营的演出场所,我处虽有管理权但并不具"生杀大权",它是搬迁还是拆迁,还得看区里的态度。”

城市的发展影响到古老建筑的拆迁已是屡见不鲜,王正浩告诉记者:“评弹最兴盛的时候,上海城乡大大小小有不下五六百个书场,其中有舞厅书场、茶楼书场、饭店书场还有专业性书场。其后时代变迁再加上城市建设的推进,书场倒的倒、关的关、搬的搬、拆的拆,现在专业性书场只留"雅庐"一个。”

至于拆后会迁至哪里,王正浩表示:“暂时我们还没得到有关方面的消息,但就之前几座书场拆迁后的命运而言,"雅庐"也是前途未卜。”他告诉记者,之前许多书场在遭遇拆迁时,相关部门都允诺会“还”,但之后往往因为各方原因未能兑现,故现在即便得到“会安置”的答复,究竟结果如何也难说!(记者 朱渊)

(摘自 《天天新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