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马扬鞭登古道,弯弯曲曲过小桥”,长沙县春华镇官塘村的胡利忠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他表演的皮影戏中的一句唱词。昨日,作为胡家第五代皮影戏传人,胡利忠对记者说,长沙皮影一度辉煌,早在前清时期,皮影戏就已遍布长沙城乡,那时候,看场皮影戏就跟现在的小青年看3D电影一样,是最时髦的活动之一。然而,历经数百年,目前能够很好表演皮影戏的“大腕”在长沙市已经不足10人,“不出十几二十年,皮影戏将在长沙绝迹,成为永久的记忆。”说到这里,胡利忠脸色有点黯然。
本期街坊故事会就为大家讲述长沙皮影艺人的故事。
一副皮影担子 生旦净末丑全都活灵活现
走进胡利忠家里的一间杂屋,最显眼的就是一副老旧的皮影担子,胡利忠一把掀开盖子,靛蓝色的X光片刻画成的人物头帽散落在里面,陈年的味道瞬间弥散开来。记者注意到,每片人物都连着两根木棍,刀枪马具、轿桌车椅,一应俱全,镂空的光片花花绿绿,甚是好看。
“76个身子、126个头,一个不少。”胡利忠一一把它们取出来挂在横竿上,自豪地介绍起来:这是公主,这是文官,这是平民百姓……对于这些陪他走过无数个日夜的物什,每一个都是再熟悉不过。
见记者对这些物什有兴趣,胡利忠就着白墙壁,拿出几件现场表演起来:点头、翻跟斗、走小姐路、舞弄18般兵器,活灵活现。胡利忠说,皮影人物和戏剧一样,生、旦、净、丑等角色齐全,制作道具时务必细致,表演起来才更加生趣盎然。
被忘却的时尚 逢年过节少不了的助兴节目
今年44岁的胡利忠已经有32年皮影戏的表演经验,这门技艺传到他手里时,已经是第五代了。他说,以前,农村里有喜事或者逢年过节时,乡民们都会请他的戏班子前去表演助兴,那时,皮影戏是乡下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一般选在下午或晚上出台,唱足3个小时。”皮影戏一台戏分登台、正本、杂戏3个部分,共200多句,内容从三国到唐宋元明清,以歌颂丰功伟绩,上演情感冲突为主。《诸葛亮火烧曹营》、《范丹求福》、《珍珠塔》是比较红火的段子。
胡利忠介绍,解放前,长沙庙宇甚多,大庙及会馆都建有戏台,在这些地方,长沙皮影戏常演寿期戏,如二月初二的土地戏、三月十五的财神戏等。另外,在街巷乡间,如某家失火,就演两本影子戏以谢火神;农村秋收后,就演“禾苗戏”。农闲时,就演整本,一家一本,一个屋场连一个屋场,连续演一个多月。
衰败中的突围 让皮影助中国动漫一臂之力
胡利忠的戏班子还有于锡强、胡冬华、胡良其,共4人,平均年龄也将近60岁。胡利忠认为,皮影戏衰落有几个原因:一是学习皮影戏十年寒窗九载苦,吹拉弹唱是基本条件,还要画功好文采好嗓子亮,这些苛刻的条件使年轻人望而却步。二是近年来电视电影飞速发展,网络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对皮影戏冲击很大。
虽然现在看皮影戏的人不多,但谁又能说皮影戏被遗忘了呢?杜琪峰、韦家辉导演的香港大片《钟无艳》中就有一段精彩的皮影戏表演,古为今用,相得益彰。其实,皮影比西方最早动漫的出现还早了几百年,日本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也是在看了我国万籁鸣兄弟导演的《铁扇公主》后深受触动,决心创作出日本的动画。皮影是中国动画最早的表现形式,包含了中国人造型的智慧、编故事的智慧,有皮影助一臂之力,我们或许能做出更有个性、更受孩子喜爱的中国动漫。
曾经辉煌的长沙皮影
长沙皮影历史悠久,据考证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旧时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浏阳、望城、宁乡等地。长沙皮影用湘剧和花鼓戏唱腔,一般为三人班,由于制作和演出简单,内容又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因而深受欢迎。早在前清时期,皮影戏就已遍布长沙城乡。南门里仁坡有“凤凰班”;北门头卡子有“连兴班”;黎家坡有“菊兴班”;府正街有“同兴班”,共有60多块戏牌,500多名艺人。民国初年,长沙有“天益”、“秀雅”等40个皮影戏班,400余名艺人。抗战时期,田汉组织皮影戏艺人参加抗日救亡宣传。
解放后,长沙皮影戏著名艺人何德润等参加了省木偶皮影艺术团,以他为主创作的《龟与鹤》、《差不多》等剧目,在1956年布加勒斯特第三届国际木偶节上,荣获最佳演出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