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皮影戏近年来活跃于内蒙古,内蒙古皮影戏主要分布在赤峰、通辽等地。赤峰双合成皮影戏班子颇具盛名。双合成皮影戏班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班头李轩子承父业,其父李树春祖籍河北,民国初期拜杨举为师学皮影戏。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皮影戏历史也有据可查,人们从皮影戏班影箱中保存的八寸影人考证,皮影在清乾隆年间(约1764年)传入克什克腾旗境内。克什克腾旗有皮影戏活动是在清光绪十年(1885年),河北唐山滦县的民间老艺人杨举率皮影戏班,在克什克腾旗、林东、林西、乌丹等地辗转演出,后落脚此地。当时设施十分简陋,影人大八寸,也就是现在保留下来的清乾隆年间的皮影戏。帷幕用白纸糊成,幕面长约三尺、宽两尺。幕后上方吊一大铁勺,里面盛满煤油,点燃大铁勺四周麻捻,便是投射的光源。一场下来,黑乎乎的煤烟熏得人鼻腔、口腔漆黑。
双合成皮影戏演技精湛、活动频繁、传承有序,是克什克腾旗一支民间艺术奇葩。它的影件雕刻刀法考究,色彩明艳,挑线技法细腻灵活,神奇多变。唱腔高亢激昂、婉转流畅。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气氛浓烈;极具艺术感染力。上百年来深深扎根在克什克腾旗这片热土上,延续发展经久不衰。现皮影戏班共有五人。
民间艺人李轩经历异常坎坷。他从小酷爱戏剧艺术,8岁时曾在林西评剧团学习,后来跟随父亲李树春学演皮影戏。他戏路较广,不但会演皮影,还会当地二人转(土落子)的绝活。不惑之年,由于过于迷恋皮影艺术,家里的一切无暇顾及。其妻看不惯这个“艺痴”,每次回来,唇枪舌剑,大闹一场完了他仍旧“我行我素”,继续操影。其妻一气之下,寻了短见。
“文革”期间皮影戏班受到冲击,部分影人、影剧被焚毁。虽然遭遇这些坎坷不幸,却始终没有磨灭民间艺人李轩挚爱皮影戏艺术的执着之心。“文革”过后,把家里的积蓄全部用在皮影戏艺术上,扩大了戏班规模,为使皮影戏艺术后继有人,他还吸收了义子、30岁的刘成龙做传承人。
双合成皮影戏班虽说是傀儡戏,但生旦净末丑,角色到位,演技逼真,戏品戏德规范,在赤峰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现有独立剧本40余出。有“珍珠塔”、“小西凉”、“薛刚追印”、“金顶山”、“破锁阳”、“牧羊阵”“齐国”、“蝴蝶碑”、“铁树开花”等。现有影卷40余本。
双合成皮影戏班现在每年演出不下百场,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了克什克腾旗文化夜市的调演,2005年在全旗百日广场文化消夏活动中,李轩再次率戏班为广大群众演出皮影戏,深受广大农民的喜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