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娉婷,水乡的风韵,斑驳的墙粉,其实乌镇真正吸引我的是茅盾故居与皮影戏。从某种意义上说,乌镇因茅盾而名,茅盾让乌镇生辉,这里是一代文学巨匠的摇篮。东大街口,林家铺子毕显当年的繁盛,门前是狭长的东大街,过往游人水泄不通,我在人群中挤挨着往前挪进茅盾故居,我能感受到书香门第的浓烈氛围,就是这样一个既不豪华也不普通的江南宅第让十多岁的沈雁冰走出家门,成为中国文学天空的巨星。
很多年前也是一个春天的子夜,我在电脑里为一部爱情电影感伤,为影片里死去的爱情感伤,我的周围是被昏黄的灯火所分割的暗夜,有流水声,有虫声,隔着窗户,可以看到马路上车子行过时灯光无声的流动,喝了酒的晚归者在无声地摇晃,尤其是半透明的红房子里,人影绰绰,不知怎么就让我想到了皮影戏。后来,只要在晚上看到红房子时,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皮影戏。尽管在去乌镇之前,我从没在现场观看过皮影戏。
皮影戏,顾名思义,一是皮影,二是唱腔,是一种将羊皮或牛皮制作成人物、动物造型的活动剪纸,由艺人用竹签棒将它紧贴在背后透以灯光的白色在影幕上操纵,以此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起源于公元前179年中国汉代的国都长安,中国古诗中曾有“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到了明代和清代,皮影戏达到鼎盛时期。只是到了现在,皮影戏的繁荣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据说,全国也只有乌镇的皮影戏馆还在天天演出,皮影戏这朵民间艺术的野 玫瑰在乌镇那浓浓的水乡韵味的浸润下,依然倔强地绽放着,仿佛是给对传统曲艺有兴趣的人留下最后的寄托。
坐在幽暗的观赏场里,当灯光亮起,皮影人物在阵阵锣鼓敲打声中出场,故事在丝丝缕缕的琴声中上演,吴侬软语,妙趣横生,那些熟知的故事在艺人委婉的传唱声中更加耐人寻味。中间休息时,我特地绕到后台,看到琴师与操纵皮影的均是垂垂老者,他们孜孜不倦地合作,显得极为和谐,也许这一幕多少能展现出乌镇当年的歌舞升平,繁华美盛。
午后的阳光有一种慵懒困意的美丽,坐在寂寞的廊道那柔柔的灯光里,我的脸上浮现了一抹笑意,心中却有一种落泪的冲动。
看一段皮影戏里绝美的故事。
我终于找到了想象中乌镇的感觉。绿色的芬芳,单纯的快乐,在姹紫嫣红的春光里邂逅如花美眷,那挽着竹篮的姑娘是乌镇的风景,装饰着我这个旅人的梦。我带着清澈的梦行来,带着未醒的梦离开。我与乌镇的相遇就像是一场皮影戏,在华丽与虚幻中开始,也在华丽与虚幻中结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