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下午,海宁南关厢皮影戏馆内,81岁的李学林正在制作影偶。李学林的身材比较清瘦,银白的头发往后梳得很整齐,没有一根掉落,如同一个仪式一般,李学林戴上老花眼镜,拿起极细的毛笔,开始在牛皮上描摹关公拿大刀的神气模样。

用黑色墨汁将轮廓勾勒完成之后,李学林换了一只毛笔,开始给人物上色。额头微微蹙眉,下笔利落精准,人物在他的笔下,“活”了。

近日,李学林刚刚因为皮影戏影偶制作这门手艺被评为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他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2006年10月,李学林绘制的《鸡斗》、《闹龙宫》获嘉兴“新农村文艺风”村落民间文艺汇演金奖;2010年4月,他制作了《四大美女》获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2010年12月,李学林获金狮奖·第三届全国木偶皮影戏大赛偶型制作优秀奖;2015年在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戏大赛上获舞台舞美奖。

他告诉小编“制作皮影戏影偶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了”

与皮影结缘,年少时的李学林没有想过,画画这件事,他倒是从小就喜欢的。“那时候穷,买不起画纸,铅笔也只买最蹩脚的。”从李学林记事开始,他就很痴迷绘画,没有地方作画,他就拿别人扔掉的香烟盒子,拆开翻转之后,用铅笔涂涂画画。

没有人教,李学林凭着一股兴趣,看到什么画什么,田间的虫子、山上的宝塔、劳作的农民……都是他的素材。后来,村里见他画得还挺像样,让他在白墙上画宣传画,有时候还把他的画作送到嘉兴参展。原本想着最好能拿个奖,未曾想被“伯乐”发现了。当时,李学林的作品被浙江美院的老师一眼看中,根据参赛资料,他们专门找到了海宁,让李学林去浙江美院读书。

“那时候家里穷,不敢想这个。”虽然喜欢,但村里还是希望李学林留下,毕竟有特长的人不多,他们想让他继续留着帮忙做做宣传工作。另一边,浙江美院觉得李学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多次过来邀请,最终,他们答应以学费全免的条件,招录李学林去学习,另外,还补贴他海宁、杭州两地往返的车票钱和日常的饭钱,这才让李学林安心去学美术了。

1958年3月,李学林启程赴浙江美院,进行为期两年的美术学习。

1961年,李学林学成归来,仅在海盐一学校当了半年美术老师,就被派往浙江皮影艺术团,一边向当时已经在浙江皮影艺术团工作的海宁皮影老艺人沈鲸松学习传统的影偶制作技巧,另一方面,发挥自己特长,摸索影偶绘画技艺,当时,皮影戏的影偶制作还比较粗糙,李学林一心想着,如何给观众呈现更精致的布景和更为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浙江皮影戏剧团,李学林成为浙江皮影戏剧团的主要演职员之一。2004年,李学林制作的影偶和布景完成了最后一次演出,他也退休了。当时,李学林已经67岁了,正当家人以为他要开始颐养天年的时候,李学林和自己的老伙计干了一件“冒险”的事——成立海宁皮影艺术团。

“当时,我们最大的困难是没有钱。”说起这段时光,李学林的眼睛在发光。当时,平均年龄65岁的7名老人成立了海宁皮影艺术团,李学林成为海宁江南皮影艺术团首批演员,负责皮影戏影偶、道具制作。画人物、布景需要牛皮,但是艺术团没有经费,几个人凑钱买了3张牛皮,但是从牛皮加工成可以在上面作画的材料还需要加工,李学林就找到海宁制革厂的熟人,拜托他们对原材料进行处理。随后,将牛皮一点点裁小,在上面作画。

“当时的条件真的很艰苦,我们连场地都没有。”7名海宁皮影艺术团的首批演员,当时没地方排练,跟青少年宫借了一间六七平方米的房间。电灯,是房间里唯一带电的东西。夏天的时候,房间里没有电扇,他们一边拍蚊子一边排练。李学林说,因为白天要排练,所以制作皮影人物和布景的任务,只能在晚上加班完成,为了尽快完成,他总是画到半夜还不舍得睡觉。

让李学林欣喜的是,如今,海宁皮影艺术团已经有20多名成员,而且还有年轻人的加入。他自己带的徒弟孙江阳,2013年进入海宁皮影艺术团,已经基本掌握皮影戏影偶制作技巧,成为海宁皮影艺术团中的青年骨干。2010年开始,李学林还多次担任海宁皮影戏传习班授课教师,为社会上的皮影戏绘画爱好者上课,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先后有数十位中小学生和老师学习了皮影绘画。

“皮影戏灵活生动,而且是海宁的特色,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来看或者来学都行!”李学林说,他现在还能继续画影偶,他想画到自己画不动为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