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皮影应该是属于乡村的,它散发出来的那股浓浓的乡土韵味,就像纯朴敦厚的乡风村俗一样丰满朴实。
看皮影戏,一般都是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村民凑份子,请来皮影戏班演出,庆祝一年的丰收年景。还有大年三十和正月里,乡村里为图个红火热闹,也会请来皮影戏班唱皮影戏为节日助兴。在宽敞平坦的打谷场上,在村落的开阔地上,每当夜幕降临,一阵阵急促的锣声响起后,村民们搬椅扛凳,说笑着来到皮影戏演出的场地。戏台下,有些做生意的小贩卖着熟花生、熟玉米和香烟、瓜子。好戏开场,村民们看得兴致勃勃,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边吃着花生、喝着酒,一边摇头晃脑地跟着小声哼唱,自得其乐。
那时候从事皮影戏演出的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家里一般还有农田,农忙时在田间地头忙碌,农闲时四处演出。一套演出班子,多的有五六人,少的只有二三人。在锣鼓、二胡、唢呐、笛子等乐器的伴奏下,艺人用三根顶端缠有铁丝的小木棍熟稔地操纵着皮影,在银幕上闪动。一时间,帝王将相、公子王孙、才子佳人等跃然幕布上。它们或坐或行,或打或斗,或打躬或作揖,栩栩如生。皮影戏班规矩多,每次开演前,要按乡俗焚香烧纸祭拜天地和土地神;演出结束后,还要举行谢神的仪式。
在家乡,做皮影的主要材料是牛皮,要经过反复刮磨、绘画上色、精雕细刻等多道工序。皮影都是古装打扮,头、身、手、腿可以分离,用钢丝连接起来,可以任意操纵。家乡流行花鼓戏,唱腔也有花鼓戏和水乡渔鼓的味道,一般也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爷爷看皮影戏,常看的是《封神榜》和《杨家将》。夜幕下的戏台上,皮影人物在幕布上来来往往,情节起伏,真是扣人心弦。有时候,艺人为了活跃气氛,在演到紧要的关头,会来几句插科打诨的话,总能让人们捧腹大笑。皮影戏在一个地方上演,往往会安营扎寨持续一些日子,除了折子戏,大都是按剧情上演,从来不会偷工减料,今天演不完,明天接着演。因此,有“皮影要么不开锣,开锣至少半个月”的说法。
如今,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文化娱乐项目也越来越丰富,皮影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逢年过节回乡下,偶尔听说哪个村里开锣唱皮影戏,都一定要去赶场看戏。看着看着,我不禁怀念起童年的乡村皮影戏,怀念亮在村落里的那些温暖的灯火,还有弥漫在夜色中的乡村风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