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皮影戏的起源大约为清顺治初,衡山福田铺乡农民彭凤举,从外地学艺归来,成立皮影戏民间组织“老龙会”,从此开创了衡山、衡东皮影戏的先河。
衡山、衡东皮影戏流传甚广,遍布衡山、衡东县及周边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衡山、衡东皮影戏是一种以渔鼓说唱与纸型或牛皮影子相结合的摹拟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剧本等都被吸收为影子戏桥路,剧目多达2000余出。二三人包打包唱的演出形式,充分体现了皮影戏艺人的高超才艺。特别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四平腔,更是圆润甜美,独具特色。广泛吸收了戏曲音乐、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小调的营养成份,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在影型制作上趋于完美。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等门艺术的精华。造型美观,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衡山、衡东皮影戏的特点、特色,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国外学者的浓厚兴趣,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学报以较大的篇幅刊登了衡山影子戏的图文资料。日本学者不远万里,亲临衡山、衡东实地考察。省、市的一些专家对衡山、衡东影子戏也进行了剖析和论证,认为至少有两个主要价值:(一)、学术价值。对作为衡山、衡东地区传统、民俗、地域文化之缩影的衡山、衡东影子戏的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广大农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同时,对丰富和完善地方戏剧史,地方民间艺术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二)实用价值。对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会产生促进作用。
衡东的乡里人家有喜庆,必请班子入户,演唱一出或数出连台戏,左右邻居围而观之,很是热闹。1966—1977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四旧”禁演。1978年影子戏复起,1979年农村形成影子戏热,演出队伍由80多个增加到217个,演员400多人。1980年,湖南省在衡东举办全省皮影戏会演,衡东代表队的寓言剧《老鼠告状》和童话剧《哪吒闹海》获一等奖。1983年地区文化局领导亲自率衡东皮影戏示范演出队赴江西省宜春地区交流演出10多场。
而当今衡东县皮影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
一是没有了市场。当今高科技时期现代传媒市场的严重冲击,以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等影视技术的广泛运用,直接对人们的视觉、听觉予以强烈的感观刺激,让人们喜爱的畅快淋漓,陷于其中不能自拔。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赢得了人们的时代需求,不再会有人撵场子、端凳子去看那些过时的皮影戏。我们采访了衡东县大浦镇荷塘村71岁皮影艺人许美桂老先生,他说在皮影戏火红的八十年代,他的生意出奇的好。每年演出多达到260多场,收入不少。近年来生意冷清,早几年每年演出二三十场,去年演出了五六场,而今年一场演出也没有。
二是难以推广。皮影戏腔调虽悦耳动听,但旋律毕竟单调;剧目台词多以古文言文对白,有些晦涩难懂,不迎合现代人话语;故事情节冗长,节奏进展缓慢,其主说唱基本由一人承担,言语枯燥,不具备现代人物性格多样性;搭台表演受场地、天气影响,场面小,加之唱、挑就那几位专业人士,别人不能担当代替,因为难以普及推广。
三是没有了传人。在盛传皮影戏的衡东县白莲乡,大部分青壮年劳力打工的打工,经商的经商,种养殖的种养殖,对皮影戏没有兴趣,更不愿意学皮影戏。而现在维持演出的不足20人,班组不到6家,60岁以上艺人占多数,而且他们都收不到徒弟。
针对衡东皮影艺术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保护皮影戏:由政府组织专门力量,进一步深入挖掘散存在民间的历代皮影戏道具、剧本和有关资料;定期召开皮影艺术研讨会;建立专门的博物馆以保存皮影艺术,普及皮影文化。政府加大对皮影戏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使衡东皮影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二、培养专业人才:在部分学校开设皮影专业,让皮影事业后继有人。
三、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录制影像资料,以保存皮影戏;创立相关的网站;开办有关皮影的电视节目。
四、大胆进行剧目创新。
五、以皮影艺术创立衡东文化品牌。衡东号称“皮影戏之乡”名扬国内外。政府可以把皮影戏打造成为衡东县的一张文化品牌,扩大我县的知名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