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十平方米的白色幕布后,22岁的史丛和六七个伙伴麻利而有序地移动手里的偶人,并用孩童般的嗓音诵念台词。幕布前,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混战场景,这是北京龙在天袖珍人艺术团正在演出的皮影舞台剧《少年孙中山》。

史丛身高只有1.2米,幕布后的其他演员身高与他相仿,他们来自中国各地,平均年龄二十出头,被形象地称作“袖珍人”。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李老师第二次带四岁女儿看皮影戏,她说看皮影戏有助于开阔孩子眼界,也可以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

在一些农村地区,皮影表演仍很受欢迎,但这门民间艺术已经遭遇严峻的生存考验,多元文化的选择使皮影戏观众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尤为陌生。加上人才、设备的缺乏,这门传统艺术几乎面临失传境地。

龙在天的创始人兼运营总监林中华在最初组建艺术团时遇到了人才困境,那时他想到还有这样一群人。

林中华的故友、“中国第一袖珍女歌手”吴小莉说,剧团招人的门槛很低,只要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普通话标准、四肢比较匀称、说话带有童音便可,袖珍人不需要有表演基础。

这样的“牵线搭桥”既让找工作困难的袖珍人拥有了一份职业,也让难觅皮影传承人的剧团有了合适的人手。

但与身高正常的皮影戏艺人相比,史丛和同伴们在表演时会遇到更多困难。他们用来操纵偶人的木杆要比正常的长20-30厘米。“熟练的艺人可以同时操纵12根杆。不过袖珍人因为手小,最多只能操纵7到8根。”林中华说。

 进剧团的第一个月,史丛除了练掰杆,别的什么都没做。“我的手练肿了,和杆接触的地方皮也磨破了。”一个半月之后,史丛首次登台演出。如今,他已经成长为林中华口中“很有潜力的新星”。

史丛15岁辍学后从事过各种工作,开过杂货铺,也曾沿街叫卖过豆腐、香肠、袜子和拐杖等。“我曾遇到月底只剩3毛钱的情况。”史丛说。

多数剧团成员和他一样,在进剧团前完全不了解皮影。“面试时,林中华问我喜不喜欢皮影,愿不愿意把它作为终身事业,可什么是皮影?我没听说过,也没见过。”史丛说。可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剧团“包吃住,有休息日”。

“我希望这个剧团能帮助更多袖珍人过上有尊严、自给自足的生活。”吴小莉说。

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剧团在剧目上不断创新,融合了“喜羊羊与灰太狼”、“葫芦娃”等动画片元素,在走进校园的活动中除了演出,还教学生制作道具,操作皮偶,成立皮影戏社团等。

过去三年中,剧团不断发展壮大,成员数从最初的7人增至45人,今后还将招募更多来自中国各地的袖珍人。

在剧团成长的同时,成员们也开始认识到对皮影保护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把皮影表演当做赚取薪水和食宿的途径。

“能够参与到传统艺术的保护中,我觉得很自豪。”史丛说,“它让我的人生更有价值。”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