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沔阳皮影戏,享受慢生活
汉水悠悠,皮影声声。皮影戏,是沔阳(今仙桃)的一种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小的时候,村里凡有皮影戏草根班子的演出,我几乎每场都看,因此在脑海里留下了许多关于皮影戏的美好记忆。
沔阳(今仙桃)皮影戏,俗称“皮影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沔阳方言道白,故命其名。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沔阳高河皮影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重要发源地之一,我的老家与高河是邻村,有近水楼台先得月机会,耳濡目染。看多了,听多了,自然就学会了。
在文化饥荒的年代;皮影用优美动听曲调;老幼易懂的词汇;或浓郁的乡土方言;创造过村村有戏看;人人会几句的辉煌。皮影戏艺人到村里去演出,场地是熟悉的,戏文是熟悉的,唱腔是熟悉的,方言是熟悉的,就连在幕后的一招一式也是熟悉的。家乡的水土孕育了独特的一方地方文化,高河皮影戏的形成,应该说与家乡人的性格、家乡人的欣赏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多年过去了,我不在乎听过了多少遍,仍然对它情有独钟。沔阳皮影戏如淡淡的流水,慢若地流过我的心,掠过一丝清凉。
“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捏哑脾。”作为老沔阳人的我,也许是家乡的水土遗传基因,沔阳皮影戏成了我一生不可分割的情感需要。如今我已年过半百,我更是从这个古老的皮影戏之中享受快乐,享受慢生活!
想当年,高河皮影戏艺人王金苟一曲鸡鸣腔《天官赐福》名段,广为流传,且深受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也久唱不衰。
驾祥光,游八景,乾坤浩荡;一霎时,祥云起,足下生阳。
五日风,十日雨,太平景象;种林多,林土湿,海水流长。
国有道,喜的是,忠臣良将;家和顺,喜的是,孝子贤良。
读书人,喜的是,名登金榜;种田人,为的是,五谷满仓。
为工人,喜得是,勤俭为上;为商客,喜的是,金玉满堂。
……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生活压力的越来越大,以及生活节奏的越发变快,人们在高压的工作之余,越来越追求对原生态生活的享受。此时,如果你去欣赏一段皮影戏,对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生活只有慢下来,人生才能像皮影戏里的音符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
钱塘县有李元帅,徐天官,史臣相三家豪宅,远近闻名,人称“三门街”。徐天官之子徐文炳上街抓药为娘诊病,路过梅氏大嫂家门。梅氏不正派,伤风把俗败,她故意朝徐文炳身上泼水,将徐文炳衣服打湿,接着连声赔礼,把徐文炳拉进家,生火盆烤衣。她把邪念起,风言又邪语,谁知风流女将徐文炳调戏,要与他成一对露水夫妻。徐文炳在离开是非之地时,慌忙中误把白扇失。后梅氏被人所害,徐文炳因此犯了“命案”,蒙受不白之冤。
高河皮影戏艺人张孝狗唱的三门街中《梅氏泼水》徐文炳《屈判》一段,让我了解封建政权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钱塘县令: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断案不论好与坏,错了朝中有后台。
徐文炳:
红火链,只烙得,浑身是泡;不招死,招也死,小民有招。
父早死,母溺爱,无人管教;勾结了,众朋友,漂赌逍遥。
昨日里,遇见了,梅氏大嫂;只生得,美姿色,千媚百娇。
年轻人,好色徒,胆量不小;带钢刀,逞黑夜,前去戏调。
梅氏女,她不从,拼命喊叫;为灭口,杀梅氏,怆惶潜逃。
读书人,爱薄面,性命不要;求大人,下判令,今天开刀。
沔阳皮影戏唱词合辙押韵、语言通俗诙谐,皮影戏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影子线条清晰,形象逼真。
沔阳皮影戏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汉平原妇女哭声和花鼓戏悲腔,哀怨凄凉,催人泪下。让我难忘的还有一段是毛嘴别道洋老先生演唱《四下河南》一戏,用渔鼓悲腔唱得满场观众鸦雀无声。戏场内一寡妇听得流涕痛哭,回家要寻短见,多亏邻居相救。
顿然间,禁不住,泪湿衣袖;赵琼瑶,牵小弟,跌跪街头。
奴本是,川东人,书香之后;父母慈,儿女孝,欢度春秋。
恨大伯,赵炳南,如同禽兽;为霸产,施毒计,把父命谋。
炳南贼,他怕把,阴谋泄露;将父尸,抛下重台,(说是)酒醉坠楼。
乳妈娘,知隐情,如实倾吐;无奈何,奔河南,把青天来求。
包大人,遭革贬,我又落虎口;含冤女,反成了,阶下之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