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皮影艺人赵忠义的家,仿佛步入了一个皮影世界,墙角堆放着大大小小的影箱,里面装满了演出用的灯具和皮影,窗台上、柜子上则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皮影。这位65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把皮影制作得更平整,甚至在床板下、枕头下、电视机下都压着皮影,而他给自己设定的必修课,就是每天都制作皮影和抄写整理影卷即皮影戏剧本,目的只有一个,让锦州皮影戏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流传下去。
赵忠义出生于皮影世家,受家庭熏陶,他自幼酷爱皮影艺术,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皮影手艺,并坚持传承下来。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赵忠义和皮影结缘已超过一个甲子。赵忠义会刻影,会制作灯光布景,会演唱。他雕刻的皮影细腻、美观,自1960年加入锦州曲艺团皮影队起,他曾多次在省、市皮影雕刻大赛以及皮影戏汇演中获奖。
锦州皮影戏最早可追溯到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四代传人。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皮影戏由关内传入,外地皮影艺人在锦传艺收徒,以此为业,凡农闲、庆丰、许愿、求雨、庙会、节日均有影事活动。”
赵忠义介绍说,明末清初,锦州古城西关关帝庙戏楼是皮影活动的集散地,许多外地流动的皮影艺人在此唱影传艺,培养了一批锦州皮影艺人。新中国成立后,锦州市在古城北门口成立了“曲艺团皮影队”,推动了锦州皮影戏的繁荣发展。一些农村皮影艺人纷纷入城,先后在北门口、南门外、三角地、站前、东大营等地组班唱影,十分兴盛,据史料记载,当时能搭班唱影的民间艺人有百余名。 1975年,赵忠义、马凤兰、王福芝、黄桂兰等民间艺人为弘扬古老的民间皮影艺术,自筹资金,组建了锦州皮影艺术团。
锦州皮影戏的影人是用驴皮雕刻而成,再把涂了颜色镂雕玲珑的影人映照在影窗上,随着歌唱和音乐的伴奏来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所以被人们称为“驴皮影”。皮影在造型上借鉴剪纸、木刻、版画等艺术形式,刀法细腻精湛,色彩活泼典雅,各行当脸谱分明,表情生动,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特色与较高的美学价值。
锦州皮影戏的行当划分接近于京剧,分生、小、大、净、丑。生有文生武生。小就是旦角,有中间旦、闺门旦、文旦、武旦、彩旦、刀马旦、老旦、青衣等。大就是大花脸。净分红净、黑净、多指小花脸。丑细分为文丑、武丑等。在表演程式上讲究唱、念、做、打。在演出分工上,分为拿、贴、打、拉、唱五种。锦州皮影戏的唱腔别具一格,吸取了唐山影和东北影的艺术精华,自成一体、高亢嘹亮、字正腔圆、大方自然、清丽脱俗。演员在表演时,用大嗓酣畅淋漓地唱,颇具辽西人的豪爽个性。由于几代皮影艺人的传承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唱腔艺术体系。据了解,皮影戏唱腔包括硬辙、七字句、十字句、三赶七、五字锦、搭拉句子,以及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杂调等等。
为使皮影戏显得更加神奇奥妙,锦州皮影戏将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运用于表演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锦州皮影艺术团演出的《小猫钓鱼》、《鹤与龟》、《刘胡兰》、《梁士英炸地堡》等剧目,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对他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赵忠义的整理下,锦州皮影戏的主要影卷作品包括古代作品影卷、悲欢离合影卷、儿童影卷等7大类。可是近年来,锦州皮影戏艺术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皮影入箱,鼓乐入库,后继乏人的濒危局面。为保护好这项传统艺术,2006年该团被锦州市古塔区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锦州皮影艺术团经常深入社区、部队、学校义务演出,扩大了观众群,与此同时,他们编排新剧目,增添音响设备,吸收青年皮影爱好者加入皮影队,实行传帮带,并在锦州市建立了皮影活动站。据记者了解,锦州市还将积极为锦州皮影艺术团提供演出平台,成立锦州皮影学会,吸收更多的皮影爱好者参与传承皮影艺术。(王臻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