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正值不惑之年的周树飞作为一位皮影收藏家、一间皮影作坊的拥有者、潘家园旧货市场里专卖皮影的店铺老板,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了将近20年,人送封号“皮影周”。面对最早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皮影艺术,20年不长,但他的每一步都不轻快,甚至越来越沉重。

皮影收藏属“偏门”

“玩皮影的、喜欢皮影的,有,但真正达到像我这种‘挚爱’的,少。”

潘家园,一间不过十平方米的店铺内,各式各样的皮影见缝插针式地满布着,在惟妙惟肖、形态迥异的皮影中间端坐的东北男人就是“皮影周”。“现在来买皮影的大多数是用做饭店、茶馆或者是个人家居装饰,做收藏用途的话不像喜欢古玩字画的人多、市场大,皮影的收藏算是‘偏门’。”据介绍,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如今市面上精品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几千元的皮影来做收藏,好的皮影价格会达到上万元、甚至达十几万元。说起皮影作为收藏品的升值空间,“皮影周”说:“上世纪90年代购买老的清代皮影一整身价格在25元左右,现在的话要1500-1800元,像精品的龙袍这种比较复杂的,刀法好的要到四五千元。”

因为喜欢,“皮影周”从1994年开始,满中国收皮影,“我在皮影行业算做得最早的,北京头一个拿皮影换钱的就是我。最开始专门卖,卖得都是老东西,后来好东西越来越少,我就收藏。中国只要有皮影的地方我都去过”。那时,国内人对皮影可做收藏的意识还不敏感,“皮影周”手上80%的老货、好货都卖给了外国人。

推广皮影颇费心力

“也许说我做得还是不够,但是我的确做得太辛苦了。”

皮影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时期结合各地方的民俗文化,其人物的服饰、造型都有不同特色。“河北的(影人造型)是通天鼻、有人中;西北的是高额头、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四川是圆额头、圆下巴。”这段话“皮影周”非常熟稔,相信在不同场合向人介绍过很多遍。翻翻他为皮影推广所做的“工作”履历,实不简单:1998年将自己收藏的明清时期的一万多件精品皮影转让给上海博物馆、美术馆;2004年,应四川省成都市皮影博物馆之邀,将自己多年收藏的两万余件明清时期的皮影精品转让给成都市皮影博物馆;2009年于北京国家大剧院展出收藏的皮影作品……

“中国民间艺术发展特别难,很多老的东西,消亡得太多了,皮影戏的推广不好做。”“皮影周”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他有意去国外做一些皮影精品的展览,“等在国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再回来做推广会好一些”。他说上外国对皮影艺术的认可度和皮影在国外的发展前景比国内要好一些。

皮影技艺传承前景堪忧

“我儿子也喜欢皮影,但我不会让他从事这个行业,太累了。”

由于皮影是民间艺术,大多在农村地区演出。当电视机普及到农村以后,对皮影的冲击几乎是致命的。“没有演出,就没有人再去制作皮影。如果没有我和后来的人做的话,可以说皮影已经断代了。”

“皮影周”有一间专给自己的店铺供货的皮影作坊,手下有三四十个手艺较好的老工人。问及招工是否容易,他说:“招十个人能留下一个就很不错了,不说做好的,学基本刀法就要3个月,几年磨下来才能雕比较好的东西,积累得慢,收入也不高。”人才跟不上成了行业难题,“这个行业人才跟不上,年轻人好动,不愿意成年累月坐着,一天雕十几个小时。现在的师傅基本都是四五十岁。”

谈到这些年创下的名号,“皮影周”笑着说,“我作为一个皮影艺术文化传播的窗口,在北京快要20年了,潘家园的这店都快10年了。民间传统艺术做出的产品,要有窗口销售、要直接面向市场,这才是真正地养活和传承皮影艺术”。面对未来的发展,“皮影周”有些茫然,“我这个店经营到来年可能不再经营了,一年光房租就近20万元,加上在北京租房,一年开销三四十万元,压力太大”。

记者后记

采访结束后,记者表示希望“皮影周”能提供自己最喜欢的皮影藏品的照片,他非常认真地在电脑前找了很久,找出了很多。一边找,一边讲着各藏品的相关知识,看得出这个“最喜欢”真是让他有些为难。最后的最后,“皮影周”说:“我手上有清代的精品皮影几千件,但没有特别合适的场地展出,把它们展示出来是我一个挺大的心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