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宁盐官观潮景区的一处会馆内,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正在精彩上演:一块小小幕布上,孙悟空与白骨精激战正酣,出剑、挥棒、躲闪、回击……一招一式,活龙活现。幕布后,一双白净的手操纵着八根签子棒,手指灵活地跃动着。随着唐僧出场,响起了海宁官话:痛恨我错把妖怪当善人,枉发慈悲祸自身……台下,掌声骤起。
两根竹棍表尽喜怒哀乐,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让观众没想到的是,出来谢幕的竟是一位带着黑框眼镜、长相斯文的年轻人。他叫郎章铭,家住海宁市斜桥镇斜桥村,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拜师学艺,舞起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南宋传入当地后即与“海宁小调”相融合,至今有800多年历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有20多个戏班,能演300余个剧目。今日,仅存几位年逾七旬的老艺人,后继乏人。
郎章铭出身“皮影世家”,他爷爷郎自立是家族第四代传人,曾在省皮影剧团任鼓板。皮影给郎章铭留下许多彩色回忆。孩提时代的他经常跟爷爷去村后林海寺庙会演皮影戏,一会躲在台下,一会窜上台去,许多经典皮影戏剧目都耳熟能详。“一演皮影戏,整个村都空了,大家看得可高兴了。”上学后,家长要求郎章铭以学业为重,渐渐与皮影戏越离越远。
2002年,郎自立去世,另一位省皮影剧团老艺人沈圣标发起成立“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招收年轻学员。2008年,沈圣标拜访郎家,希望郎家有年轻人传承皮影。郎章铭的奶奶心动了,“儿子没有学,让孙子学吧。”
此时,正在扬州科技学院读书的郎章铭也一口应承:“完成学业后,就回家学皮影。”他将皮影戏比作“散落在民间的瑰宝”,“我对皮影太熟悉了,就像我儿时的伙伴。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实在太可惜。”文质彬彬的郎章铭说。
去年年初,郎章铭真正拿起签子棒,开始学皮影。为了学到传统皮影戏的精髓,他逐一登门拜访海宁会皮影的老艺人。如今,郎章铭已学会了童话剧《鸡斗》、《龟与鹤》,神话剧《闹龙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传统戏《南天国》等5部戏。郎章铭还不满足,“有的老艺人肚子一藏就是上百本大戏,只有拼命学,才能让更多宝贝留下来。”
为推广皮影戏,郎章铭和其他三个年轻人在盐官观潮景区开始表演皮影戏,边演边学,一个月只轮休四天。“观众最多的一天,我们连演了40多场。”说到这里,郎章铭眉头一扬。(陈培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