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戏剧早17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早200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8月29日晚上,记者有幸在石门县维新镇毛家坪村郑绍阳家中欣赏到了一场精彩的“穆桂英挂帅”皮影戏。
现已年逾古稀的郑绍阳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说,想娴熟地把皮影玩于股掌之间,并非易事:操纵皮影讲的是手、眼、耳的配合,要做到十根手指操纵三根竹竿带动影人不停变换动作,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同时还要唱好戏词。说话间,老人就情不自禁地拿起皮影表演了起来,时缓时急,静动有致,众寡有序。一会成队的人马出动,战场天摇地动;一会单刀激烈拼杀,台前人仰马翻;一会儿女情长,月下卿卿我我。最后以一匹战马向天长嘶结束,尾声清冷干净,余意深长。
郑绍阳14岁学皮影戏,那时皮影戏还是阳光产业,光他那小地方就有多个皮影戏班。每逢生子、升学、建房、庙会,人们都热衷于请唱皮影戏。郑绍阳经过苦练,练就了一身吹、拉、弹、唱、舞“全明堂”,不像其他班子得八人一台戏,唱的只管唱,拉的只管拉。低成本运作让郑绍阳在“文革”期间很是红火了一把,每场电影放映之前,都要先演他编的学大寨、斗私批修等等“宣传戏”。
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步富裕,电视、电影取代了皮影。郑绍阳转行唱大鼓,唱傩戏,赚点零用钱,但心底里依然丢不下皮影。空闲的时候,想得特别厉害的时候,他就操起家伙,清清嗓子,在自家屋里,什么《五斗租谷》、《青松岭》、《红灯记》……十多个“本头”(即剧本)唱得有滋有味。 “唱得好还不行,还得会演。演皮影戏最难的动作是翻筋斗”,郑绍阳说,“再怎么样我也不会让自己的手‘生’,只要练得多,筋斗会越翻越好。”
对皮影戏的状况,郑绍阳显得忧心忡忡。他感叹地说“现在皮影戏只怕到了最低谷。一方面,现在学戏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的儿子在我的熏陶和影响下,现在还只会锣鼓与唢呐,不会扯皮影。特别是会雕皮影的人已经找不出几个了,我的这支‘演员队伍’,都有30多‘岁’了,全部是我做的。再过些年,我们这批老皮影不在了,这门手艺可能会失传……”
“不过,这几年,湖北、湖南的电视台、报纸到家里来采访了好几回,听他们说好多地方都将本土的皮影戏申报成为‘非遗’项目,这是个好消息。我现在有个心愿,就是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来关注扶持这个艺术。”
记者了解到,郑绍阳可能是全县民间坚持搞皮影戏的最后之人了。离开镇上的时候,镇领导对记者表示,要好好的挖一挖本土文化,以传统节目吸引游客,打造文化维新旅游强镇,而皮影戏就是本土文化中需要保护、抢救的重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