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16日收到明心的消息,说是张庆奎先生去世了。老先生已经瘫痪了多年,且已度过了七十七个春秋,所以我认为这消息并不算坏,但还是觉得老先生去世得早了些。

张庆奎先生的艺名十三红比真实姓名更为大家熟知,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亲谈十三红和阎逢春二位艺术家,他们二人的名字早就铭记在心了。后来我到临汾读高中,买了两盘磁带,是我最早买的两盘磁带,一盒是《张庆奎唱腔集》,一盒是《阎逢春唱腔集》。全是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当时我还没随身听,但这两盘磁带我心仪已久,我当时见了就决定买了,我担心他们的唱腔集卖得太快了,是在临汾的新华书店买的,我记得很清楚。还相继买了些《蒲剧艺术》旧杂志。高中时主要的兴趣在象棋,等上了大学,因为要听英语,家里给买了随身听。我开始听戏曲了,很快我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曲里乾坤大呀,我的兴趣从象棋转到了戏曲。蒲剧艺人的唱腔中我迷十三红的唱腔,从广播和录音资料中我对十三红的唱腔慢慢的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在《舍饭》(《牧羊卷》中一折)的一句导板"民妇人她对我细讲一遍..."唱腔我最爱学唱。

我曾多次对父亲说方便的时候去临汾看望张庆奎先生,一直没有如愿,电视上的形象也没见过,连便装照都没看到过,仅仅见过《徐策跑城》和《三家店》的剧照。大概是98年的寒假,我从外面串门回来,妹妹告诉我刚才电视上采访张庆奎,我连忙问:"什么样子(形象外表)?",妹妹答:"就是一普通老汉",孰不知这"普通老汉"把多少绿林好汉、民族英雄、苍头老仆、王侯将相、革命志士、人民干部演绎的形象生动、使这些人的事迹、故事深入观众的心中。同时也博得数十载盛名。老先生去世了,根据我手头的资料我父亲和我的朋友提供的材料写点文字介绍一下张庆奎先生的生平以及自己对张派艺术的浅见,借此缅怀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同时介绍一点蒲剧史料,并恳请方家指正舛误。

张庆奎,1924年生,乳名全心,艺名十三红。原籍是安徽卢州府(今安庆合瑞县)。先祖元末随红巾军刘福通来山西,遂落户临汾屯里。其父张三海,兼唱蒲剧和道情,演须生。

庆奎六岁入道情班,唱开场小戏,九岁被父亲送至襄汾三公村娃娃班学蒲剧,演丑角,欲改须生而不能。从师名丑刘茂奎。在曲沃县的一次演《斩子》,主演因故未到,庆奎自荐演六郎,班主无奈之下答应,遂改须生,一唱而红。1937年,七七事变后,艺人们大部分流入西安。庆奎入陕,投晋风社,给董银午配演《水演七军》的周仓,很成功,得"活周仓"之称,董银午其时称活关公。庆奎当年12岁。在西安广投名师,并向京、豫、秦等剧种学习。蒲剧青衣辛银生病重,庆奎倾心服侍,使辛银生大受感动,病愈后遂收庆奎为徒,授《杀庙》《桑园寄子》等剧中的须生,两人同台演出,这一时期,被观众称为十三红。1947年回山西探母病,先到文宣二队,演出《舍饭》,因文宣二队名须生就有三位,当时文宣二队负责人文汉三推荐给文宣一队,便一直留在临汾的文宣一队。解放后文宣一队改为民生剧团(观众通常称十三红剧团),后来省大众剧团(观众通常称王秀兰剧团)、民生剧团与解县(观众通常称阎逢春剧团)合并为晋南蒲剧青年团(即晋南蒲剧院的前身),后分为临汾蒲剧院和运城蒲剧院,1956年入党。十三红一直在临汾。其妻元月鲜是著名的小旦演员,还健在。

张庆奎先生的艺术成就很全面,唱念做打俱精,他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三家店》一剧,《三家店》又名《秦琼发配》。这出戏是蒲剧前辈须生艺术大师人称白面须生的景留根先生擅长的剧目,张庆奎先生主要继承了景先生的表演方法,又进一步加工提炼,成为自己的代表做。张庆奎先生的所有技能在这本戏中都能施展出来,十三红天赋极佳,不但身架好,而且嗓子出色,甘冽醇厚,还略带奶腔,高腔不竭,低音不喑,挥洒自如,尤其是会用嗓。《起解》一场有大段的唱腔,设计得非常精彩,把秦琼遭押解后的怨恨不满表达的很贴切,通过这段唱腔把事情的起因也交代清楚了,为什么杨林设计暗算他,怎么结的冤家对头,观众一听就明白了。[导板]"历城公堂带了桎"开头平稳,"堂"字后有一拖腔为后面的高腔做铺垫,演员在此也可充分换气。到"桎"字突然拔高,从丹田中发出的一声吼,要把冲天怨愤发泄出来。接下来转了[间板]"不由人怒气冲斗牛",把人物的情绪进一步展现。[间板]的板式自由,演员可以充分表达人物的感情。接着唱大段[二性],叙述原因采用不紧不慢的板式,"恨杨广行无道横征克扣,众黎民遭灾殃受尽苦愁",以沉重的心情揭露当朝的昏庸无道、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唱完"既比武又为何将我带桎"后以较快的语速唱出"分明是为劫牢结下冤仇"表明秦琼对杨林的诡计早已识破,紧接着一句"大丈夫到今天何惧之有,仗侠义救人难死死也甘休"落腔干脆,显示秦叔宝为朋友不计生死的侠义肝胆。到最后"遥望见樊虎弟急急追后",下句"请差官且慢走暂把步留"以舒缓的节奏唱,语气略带请求。这一段唱腔极负感染力,非常受欢迎,据说十三红每到某地唱过《三家店》后,傍晚和清晨到处都可听见"历城公堂带了桎"。《三家店》一剧到《观阵》一场达到高潮,边唱边舞,还有对白,这一折身段繁重,唱腔和对白夹在趟马(骑着马观看杨林摆的阵)的流程中。张庆奎先生在这出戏中创造出十七种趟马姿势和架势,招招精彩,优美绝伦,表现英雄轩昂的器宇很恰当。当看不到众弟兄到来时,通过和王周的对唱把英雄入笼、不得其时以及对众弟兄的殷切盼望产生的焦躁不安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恰如其分。张庆奎先生在《三家店》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老先生没负这出戏,这出戏也没负他。

张庆奎先生擅长的剧目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家店》,还有《四进士》、《蝴蝶杯》(又名《游龟山》)、《牧羊卷》、《春秋笔》、《十五贯》、《徐策跑城》、《芦花》、《十道本》等传统戏,还有《红灯记》、《槐树庄》等现代戏。还能反串丑角、二花脸戏。一生塑造的舞台人物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虽然他们的身份、性情各异,但十三红演来却活灵活现、各具神采。

张庆奎先生生活上严谨自律,艺术上不断创新、学习。他和阎逢春先生同为"五大名家",又同是须生演员,但他们合作的很好。阎逢春先生在吸收京剧艺术大师麒麟童的《徐策跑城》和《萧何月下赶韩信》的表演方法和秦腔艺术大师刘毓中的做戏艺术(主要是脸上戏)加工了蒲剧的《徐策跑城》,与蒲剧老本《跑城》有很大变化。阎逢春先生的《徐策跑城》演到那里红到那里,到晋南蒲剧院后阎逢春先生演《徐策跑城》,张庆奎先生配薛猛,薛猛在戏中属二路老生,但张庆奎先生甘当绿叶之扶,为这回戏增色不少。在样板戏《红灯记》中,二位艺术家又合作创作了蒲剧版的经典《红灯记》,这一次是张庆奎先生的李玉和、阎先生的鸠山。他们二人能为艺术精诚合作但不能说没有竞争,他们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通过相互学习和艺术上不断进取、创新、精益求精来竞争的,而不是相互倾轧。他们二位对待艺术和同行的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张庆奎先生把毕生献于蒲剧艺术,总是在探索研究蒲剧艺术。我曾听说老先生闲暇时经常是考虑演戏,在研究人物,考虑某个人物怎么演更合适,唱腔如何唱更恰当。张派《徐策跑城》的"出炉"最好地证明了张庆奎先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徐策跑城》是阎逢春先生的杰作,张庆奎先生根据自己对徐策这个人物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徐策当时的心情,结合自己的艺术特长,排演了张派的《徐策跑城》,并获得观众的认可,实在是难能可贵,太不容易了!因为阎派《徐策跑城》成功在前,而且观众已经认为"徐策"被阎逢春先生唱活了、唱绝了。在这同时再造一个新"徐策",一个能为观众接受的新"徐策",多难呀!张庆奎先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张派"徐策",这一方面是他精湛艺术的厚积薄发,一方面是他的大胆探索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使然。再以《牧羊卷.舍饭》为例,早期和中期以后的唱法有很大区别,从板式到唱词都有很大不同。早期的《舍饭》在席棚认妻一段唱[导板]转[流水],唱词特别长,先叙述黄龙造反,郭千岁征讨失败,又再次征兵讨伐,因叔父托病不出,差人不依,自己行孝代为从军,路上遭婶母内侄所害,得关王爷搭救,并赠神箭等。在末尾又有疑心恶鬼纠缠的词句。感觉比较拖沓冗长,不适合悲愤激动的心情。后来板式变为[导板]转[慢板],唱词做了大量删节,整体紧凑多了。

张庆奎先生成名甚早,而且在艺术上取得很大成绩,应该说他是幸运的,但他又有个很大的不幸--就是他的腿病(具体是什么病我不清楚,从学戏的经历看我猜想是风湿一类),大概在六十年代末这个病痛就开始困扰着他,刺骨的疼痛使他不能在舞台上久站,严重影响了他的演出,经常是吃止痛药坚持着上场,一来是观众希望看他的戏,一方面是自己觉得不出来对不起观众。七七年古装戏(传统戏)开演后,他的年龄刚五十三岁,到他艺术成熟期,达到了艺术颠峰。可惜他的腿病也越严重了,靠止痛药往往支持不住,渐渐脱离了他奋斗几十年的舞台。但张庆奎先生并没有因此停止了对蒲剧的研究,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晚年在整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大概是在前年,朱秀英老师和我谈起张庆奎时讲:"前两天去临汾在他家见他了,他老伴元月鲜把他照顾的很好,用轮椅推着他常在户外活动活动,张庆奎把他整理的自己的唱腔资料磁带给我看呢,他把自己在那出戏中那一段唱腔是怎么唱的和为什么这样唱以及身段动作的说明都录成磁带,桌子上堆了几摞子"。

张庆奎先生与世长辞了,他的艺术精华和艺术心得还留下一个拷贝--自己制作的录音,这些录音和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和精神,这一宝贵的财富等待后人学习和研究。

(稽古轩 2001年7月2日)

明心斋补注:曾经听宁云峰说过,张庆奎先生在《三家店》一剧中还有一绝活,名曰“撒手锏”,将秦琼这一绝招在舞台上活化,非常精彩。

转自[清凉茶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