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腔蒲韵 誉满三晋——襄汾蒲剧团沧桑六十年

民国三十六年(1947)汾城县解放后,由福盛班部分艺人和原“文宣二队”人员组建了汾城县立剧团。初名汾城县农民剧团,后更名易风剧社,在新解放区城乡演出。

1949年将木洼沟、南古县剧团并入,改称汾城县光明蒲剧团。

1954年,襄陵、汾城尔县合并,改称襄汾县光明蒲剧团。

1958年定名襄汾蒲剧团。演职人员发展到128人,建立了党、团和工会组织。在演员中选拔“苗子”,培养“尖子”,鼓励在技艺上苦练硬功,力求深造。全团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涌现出一批名角、名戏。段绍虞的《祭灵》、《法门寺》,任金柱的《白龙关》,屈登全(兰娃)的《长坂坡》,张银河的《空城计》,梁惠芳的《明月珠》等,在唱腔与演技上颇见功底,深受观众赞赏。先后移植《洛阳宫》、《紫霞宫》、《朝金顶》等传统剧目。创作出《霸水》、《塔山红姐妹》、《钟声》、《柳树坪》等兄弟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焚烧了十万元的戏装,名老演员被迫离团,名演员任金柱饮恨病殁。

1967年,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68年,改称襄汾县文工团。

1974年,恢复襄汾县蒲剧团建制。该团曾为晋南专区蒲剧团输送了张银河、梁惠芳、石金喜、杨兰草等演员。

1976年7月,以自编现代戏《春蕾》,参加山西省农业学大寨文艺调演。

1978年,以《老石匠》参加山西省创作剧目调演。

1979年,成立襄汾艺术学校,招收60名学员,聘请京剧、川剧名师执教。后以艺校为班底,成立襄汾县青年蒲剧团,涌现出曹洪山、李杏元、刘荣利、杨俊祥、张金花、李海英等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

1982年,曹洪山的《三岔口》、李杏元的《燕燕》,参加山西省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获优秀青年演员奖。

1985年,青年团并入老团。

先后在剧团的艺术骨干有编导姚恩博、邓勋,演员有段绍虞、李福梧、任金柱、屈登全、席留根、景留根、李明月、李全娥、石金喜、杨兰草、谢祥娃、张银河、刘玉祥、梁金魁、秦才旺、张全亲、张宝贝、卢洪平、张柏枝、温福林、曹洪山、李杏元等。

1998年9月,剧团解体,演员自行组织服务婚、丧、寿庆等事宜。

2012年1月,襄汾县蒲剧团由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管理,更名为“帝尧文化之都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这标志着在党中央“文化强国”春风的吹拂下,襄汾县文艺单位体制改革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预示着襄汾县文艺百花园春天的到来。

附:襄陵县民主蒲剧团

1945年,襄陵抗日政府,将赤邓村眉户剧团接收,改为襄陵县民主剧团,县上拨小麦15石为底垫,租赁戏箱1套,新招收演员16名,聘请蒲剧艺人杨吉祥(艺名杨老干)等参加演出。后剧团扩大到40余人,在本县和曲沃县、临汾县边缘一带享有盛名。演出传统剧目有《反徐州》、《回龙阁》、《明公断》,许多革命戏《后悔》、《回头看》等40多个。

1946年剧团扩大到60余人,党组织派张汉杰任指导员,新排历史剧《正气图》、《河神娶妻》,现代戏《征粮恨》、《血泪仇》、《胡孩翻身》、《白毛女》等。演区扩展到浮山县、中条山、洪洞县、赵城县等地。

1948年春,奉命到临汾战役阵地慰问演出。同年更名塔山剧社。

1949年,于中条山中学宣传队合并为11分区胜利剧团。

(刘春澍、贾学平2012年6月20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