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丕烈(1887——1965),字文轩。班主,工须生。河南省渑池县池底乡南庄村人。幼时,其伯父张东川宦游晋南(puteng按语:渑池县网站记载为父亲张寅清字宾如),他随之到任所私塾攻读诗书。读书之余,酷爱当地蒲州梆子,常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学会了许多唱腔与表演。后毕业于渑池县高等学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他厌恶腐败的清庭统治,两次撕毁委派他新安县县长的任命状,甘于淡泊,从事教学教学工作。(puteng按语:渑池县网站记载为后时值辛亥革命后,军阀战争期间,他厌恶腐败,两次撕毁委派他新安县县长的任命状,却甘于淡泊,以微薄束修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辛亥革命期间,他积极响应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写下《告全县士绅书》,张贴通衢,揭露地方豪强趋附洋人、鱼肉百姓的罪行,为民众伸张正义。

为满足村民看大戏“西路戏”(蒲州梆子)的愿望,他征得群众同意,延清晋南教师,于民国三年(1914)在南庄村组织成立起了渑池县境内的第一个蒲剧戏班。他率先捐资,购置行头。为了打破世俗轻视“戏子”的观念,他带头学戏,粉墨登场,引起强烈反响。这无异于在知识界和渑池上流阶层丢下了一颗炸弹,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在老百姓中间,街谈巷议,一时传为美谈。他从晋南、灵宝等地请来十多位有名望的演员,如须生恒照、正旦小水、小旦行屏、小生双印、正旦彭师、花脸刘顺、丑角李心海等,演出的剧目有《包头山》、《玉虎坠》、《取洛阳》等。他所领戏班,起初在本村及临村演出;后随戏班技艺的不断提高,名声渐著,应邀到教远的村庄以至陕县、灵宝直至晋南一带演出,成为专业性的演出团体。在南庄戏班影响下,杜家、槐树凹、谷水、西曲、张马、平泉等村相继办起蒲剧戏班。由于他的倡导,蒲剧自南庄戏班始,开始在渑池地面扎根流传,他为蒲剧在渑池的流布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0世纪四五十年代,蒲剧西至陕县,东至义马,遍及渑池全境。杜家、槐树凹、谷水等村至今仍有业余蒲剧团演出,并以蒲剧为大戏,曲剧为小戏。凡新建舞台,仍然必须请蒲剧唱开台戏。

1925年后戏班衰落,但仍作为家戏不时演出。他曾扮演须生角色的《鞭打芦花》、《杀狗劝妻》、《三娘教子》等剧目,在观众中影响极深,颇得群众好评。《刘备哭灵》、《辕门斩子》等折是他的拿手戏。他为渑池的戏曲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建国后,张丕烈因年事已高,闲居乡里。1965年因病去世,享年79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