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福建莆田荔城区下黄村的戏台上,民间剧团——莆仙戏西林剧团带来的《父子三状元》热闹上演,台下满满的都是观众;同一个晚上,在荔城区莆仙大剧院内,专业剧团——莆仙戏剧院正在排演《白蛇传》,老艺人手把手指点一批“80后”“90后”演员,共同为下个月的首次精彩亮相忙碌着……
一方面是百姓看戏需求旺盛,上百个民间剧团活跃在城乡各地,市场红红火火;一方面是千年莆仙戏的艺术传承刻不容缓,专业剧团力图在精品创作上扮演“标兵团”。记者采访发现,古老的莆仙戏努力在市场和艺术之间寻找“生存之道”。
赢得市场又努力提升:百个民间剧团大浪淘沙
“平均每个月28天左右都在演出,每天两场,市场很繁荣。”西林剧团团长康斌说,“这个月算是旺季,每天都演,下个月也是。连明年正月的戏都已经被订了10来天。”
莆仙戏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有1000多年历史,在300多万人口的莆田市城乡各地相当流行。“莆田老百姓对莆仙戏特别热爱,现在大家经济又比较富裕,结婚、祝寿、考上大学、新屋落成、学校落成、宫庙落成、民俗活动等等,都喜欢请戏热闹一番。”康斌说。
今年42岁的康斌12岁就到福建省艺校莆田分校学习,毕业后分别在莆田市的专业剧团——二团和一团当了二三十年演员,两年前与人合伙创办了西林剧团。现在团里有30多人,每年演戏利润超过10万元。
“目前莆田市登记办证的民间剧团有105个。”莆田市演出管理处主任林共和告诉记者,去年摸底发现,全市共有民间剧团138个,但一些剧团的演出阵容和演出内容不符合要求,考核淘汰了一部分。
林共和表示,市场整顿后,剧团的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得到提高。“现在,剧团的演出价格提高了20%。80%的剧团都能赚钱,好的剧团今年可以赚十万八万。”
据林共和介绍,目前莆田市莆仙戏演艺人员3800多人,年演出6万多场,年营业额超过8000万元,总观众3000多万人次,一个莆田人平均一年看10多场莆仙戏表演。
“现在不愁没有戏演,只愁没有质量。”康斌说,老百姓经常看戏,眼光越来越高,政府工作人员也对民间剧团的质量抓得很紧。“西林剧团每年排两三个新戏,不断加工,提升演员素质,这才有竞争力。”
传承艺术又面向市场:一个专业剧团的探索
“我们剧院条件比较好,有排练场、乐队,还成立了老艺人艺研会,请老艺人过来,挖掘很多濒临失传的剧目和表演方法,传承给新一代,这对莆仙戏的保护和传承有很大作用。”莆仙戏剧院副院长吴清华说。
生于1981年的吴清华1997年从福建省艺校莆田分校毕业后去了莆仙戏一团,曾在福建省第六届中青年演员比赛中获得金奖。常年奔波城乡演出,让他感到某种不安。“一年365天有350天都在一线演出,对艺术的提高不是很明显,而莆仙戏最传统最古老的那些经典,下乡都没有演。”
莆仙戏始于唐,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至今仍保持5000多个传统剧目,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这种古老的艺术,今年7月,莆仙戏剧院正式组建成立,从专业剧团、民间剧团挑选了一批吴清华这样的精兵强将。目前莆仙戏剧院是隶属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国有企业,市财政一年拨款300万元。
记者15日在莆仙大剧院看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先镐、国家二级导演吴镇勋正手把手为吴清华、黄艳艳等人做指导。
“我们都是科班出身,有表演基础,不过以前常年奔波,演出多少有些变味,现在剧院有拨款这个优势,能聘请老师傅手把手教学,我们可以安心排戏,努力找回正宗。”莆仙戏剧院副院长、曾获得福建省水仙花戏剧比赛金奖的“80后”演员黄艳艳说。
“虽然莆田剧团很多,但民间剧团要生存,不可能对艺术太雕琢,好比一个人狼吞虎咽就容易伤肠胃一样,莆仙戏这种古老艺术的传承需要时间和资金的保障。”福建省艺校莆田分校第一批学员、从事莆仙戏表演逾50年的陈先镐说,莆仙戏剧院成立后为我们创造了条件,可以更好抢救一些古老的名家名段留给下一代。
“我今年74岁,总有一种紧迫感,想尽快把所学教给年轻人。像前段时间我教的《状元与乞丐》就是莆仙戏中的经典。民间剧团排一个戏一般只要三天,而我们这里最少要半个月,也都是根据市场来进行创作。”吴镇勋说。
据吴清华介绍,目前市财政拨款只够支付剧院的基本工资,其他收入还是要靠走市场。“我们的音响、灯光、人才投入等都比别的剧团大,下乡演出阵容差不多比别人大一倍,戏金一天两场要1.5万元,比民间剧团一天四五千元多很多,和他们竞争,我们有压力,但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好作品在传承艺术的同时,也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据吴清华介绍,剧院从7月份到现在都处于排练阶段,准备11月向莆田市人民展示“标兵团”的精品力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