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热爱陕西地方戏曲的全国观众来说,从8月28日到9月3日是他们的黄金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这一周,所有的栏目用来播放陕西的地方戏曲,从知名的秦腔到不知名的阿宫腔,从传统经典剧目到新创作的优秀现代戏,从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到无名的来自民间的艺人,从舞台的经典演出到城墙根下的自乐班,全面展示了陕西戏曲的精华和风采,令人感叹,令人回味。
对中央电视台来说,所有的频道和栏目几乎都是珍贵的“稀缺资源”。在中央电视台的某一个栏目中露露脸,出一段小节目,往往都是很令人羡慕的事情。但这次,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竟然将一个整周的所有时间段给了陕西戏曲,而且是由中央电视台主动提出,免费提供,由此我们不难想象陕西戏曲的魅力所在。
此次陕西戏曲展播周最大的特色,在于既有著名表演艺术家和他们的经典代表作,更有来自民间原汁原味但震撼心灵的唱段。
陕西戏曲展播周推出了十多出观众喜爱的本戏。秦腔有《千古一帝》、《杜甫》、《窦娥冤》等,眉户有《迟开的玫瑰》、《谷雨》,还有商洛花鼓《月亮光光》、歌剧《张骞》、京剧《雷雨》等,担当主演的李东桥、马友仙、李爱琴、郝彩凤等组成了当下陕西戏曲的最豪华阵容,在展播周中他们的倾情演绎,让全国的戏迷们真正体味到陕西戏曲的迷人魅力。此外,为了让经典重现,央视特意在此次展播周中播出了当年轰动剧坛的秦腔电影《三滴血》、《火焰驹》,新老戏迷也从中欣赏到刘毓中、陈妙华、孟遏云、全巧民、肖玉玲等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
对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来说,此次展播周是一次温馨的回忆。在9月3日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著名秦腔演员郝彩凤的代表作《祝福》时,郝彩凤激动地告诉记者:“《祝福》完成于1978年,已经过去快30年了,现在有机会上央视,别提我有多高兴了。当年拍《祝福》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转眼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又忆起了当年的那份感动,我相信,有这么多人关注,秦腔的发展将越来越好。”西安秦腔剧院副院长兼三意社社长、“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主演的眉户戏《谷雨》也参加了这次戏曲展播,她说这次展播周不仅是对陕西戏曲的宣传,也是对秦腔人的极大鼓励。侯红琴深有感慨地说:“秦腔真的是值得我们倾注毕生精力的事业。”
此次展播周结束后,让很多观众回味良久,引人深思,令人震撼的就是开幕式演出——黄土地原生态艺术绝响品鉴会。这些来自省内各地的民间艺人们,穿着对襟的粗布衣裳,拿着长条木凳这样的特色乐器,表演出来自民间的、具有浓郁乡野气息的秦腔、眉户、碗碗腔、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合阳线戏等陕西古老地方剧种,他们的唱腔或慷慨激昂,或古老厚重,或婉转传情。这些古老的剧种,曾有过辉煌的历程,曾经带给人们无数的感动,但如今有些已濒临失传,渐渐被人们遗忘。参演演员以中老年为主,均是各剧种目前的领军人物,年纪最大者已过八旬,他们用发自肺腑的激情弹、唱、吼、说、演,力图唤醒人们遥远的记忆,引领心灵回家。
对此次陕西戏曲展播周,很多文艺界人士表现出激动和振奋,认为这是我省文艺界的一件盛事,是陕西省戏曲的发展成就的一次大展示。
著名评论家肖云儒说:“我在论坛上和兄弟省市的戏剧界人士交流,深切感受到陕西地方戏曲水平质量高、新作多、新人才不断涌现。此次戏曲展播周是近年来陕西文化形象和艺术形象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对我省戏曲的一次集群推介,不但展示了文艺工作者的表演艺术成果,也传达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密码;不但打造着陕西的文化形象,也向全国观众展示着陕西的整体形象。”他认为,此次戏曲展播周标志着陕西戏曲继辛亥革命时期的易俗社、延安时期的民众剧团后,迎来了第三次发展繁荣高潮。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赵建文认为,西安是中国戏剧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戏曲的精华所在,此次展播周对于宣传西安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发掘戏曲遗产的宝贵财富,对于薪火相传,都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编剧、陕西省剧协主席陈彦认为:“此次展播周非常好!极大地唤起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他称,无论对戏迷还是业内人士而言,此次展播周都是一次集中梳理和观赏秦腔的机会,我省几十年来创作的一些最优秀剧目在荧屏上得到了展示。同时,也再次唤起了我们对民间艺人的尊重与保护意识。”(晓阳)
(摘自 《陕西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