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玉皇阁广场上演的是银川市秦腔剧团折子戏专场。

城墙背后,二十几个剧团新招的娃娃们在互相化妆。浓彩涂在稚嫩的脸上,密不透风的华丽戏袍穿在身上,锣鼓一响,他们上台了,演绎又一场人世沧桑。

这段时间,银川市秦腔剧团的演员们一直很忙,演出的时间表已经密不透风地安排到了10月12日。团长柳萍说:"曾经有人担心秦腔会因听众减少而绝种,其实是杞人忧天了,《论语》够古老了,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流传,喜欢它的人还是可以随时去阅读它,戏剧也是同样。让我们困惑的不是艺术没有市场,而是观众都是收入较低的老百姓,为了能让他们长期看到秦腔,我们由衷地希望山区百姓尽快富起来。"

2000年以来,银川市秦腔剧团立足本土,放眼陕甘宁地区,每年演出180多场。剧团所到之处,那里的农村就像过大年一样热闹,秦腔剧团的演员们时刻被农民的淳朴感染着。秦腔,深深地扎根在宁夏人的生活之中。每逢剧团演出,村里人都放下手中的活,甚至连饭也不吃,去听秦腔。很多山区百姓不但爱听,爱看,更爱唱。看秦腔时,台上一人唱,台下万人和,摇头晃脑,好不自在。

2006年12月,银川市秦腔剧团来到固原市隆德县演出,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下,剧团连续演出22场,每天都有上万名观众前来观看。

秦腔《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是一场现代戏剧,演员需要身着单薄衣服在舞台上表演。因为天气太冷,很多演员都冻哭了,看完这场戏之后,一位老大娘捏着50元钱来到后台,拉着主演的手说:"你们演得太好了,我也不知道该说点啥,这钱你们拿去买点吃的吧。"

多年来,演员们到农村演出一直住在老乡家,秦腔连接起了演员和老乡们的情缘。西吉一位老乡来到银川就给家里住过的演员打电话,一来一去像走自家亲戚一样。柳萍说:"演员的价值在舞台上,地方戏的根在农村,在农民中间戏剧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为基层贫困农民演出是地方戏最基本的出路。"演出的时候,有些老百姓入戏比演员还快,你哭他跟着你哭,你笑他跟着你笑。农村有一批雨雪淋不走、风沙吹不走的秦腔迷,秦腔血脉在民间百姓身上流淌。很多演员都说: "农村演出的日子的确很苦,吃不好、睡不好,唱一场戏,累一身汗,但是歇过那个劲儿之后还想唱,尽管苦,心里那份满足感却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用青春和汗水丈量过舞台,无法割舍的感情让秦腔成了剧团很多演员一生的追求。曾经获得过"梅花奖"和"中国秦腔四大名旦"的柳萍盼望着团里多出几个明星,听着团里哪个小演员说"将来要超过柳萍",心里就由衷地高兴。她说:"秦腔艺术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把它传承好。"

西北人迷恋秦腔,并不全因它土生土长的古音古意,而是秦腔石破天惊的撕扯吼叫最能表达他们灵魂的渴望震颤。柳萍告诉记者:"秦腔的韵味如一坛老酒,越品越香。每次路过公园、广场,听见有秦腔爱好者婉转悠扬的唱段,心里都能漾起一丝涟漪。有这么多人喜欢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