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秦腔唱了上千年,而数字电影从诞生至今不过20年。如今,这门传统戏曲艺术也赶起时髦,经过与数字电影“水乳交融”后,便平添了许多时尚元素。历时三个月的紧张拍摄,秦腔数字电影《铡美案》《十五贯》目前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秦腔数字电影将首露真容

秦腔剧目并不是第一次被搬上大银幕,戏曲电影《三滴血》《火焰驹》都曾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象。在数字电影《铡美案》《十五贯》中,人物的装束、妆容、表情动作都十分写实,而很多外景场面十分宏大,仅群众演员就有上百人。本月11日,这两部影片将在西部文博会上首次亮相。

念白是地道的陕西方言,唱段是酣畅淋漓的秦腔,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将剧情展现得跌宕起伏,充满悬疑剧的色彩,齐爱云、张兰秦、丁良生、张武宏等秦腔名家联袂出演,阵容整齐。记者昨天看到《铡美案》《十五贯》的多段精彩片花,画面精致程度与背景音乐设计都令人为之一振。

227万,让传统戏跃上银幕

电影出品方、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彭涛告诉记者,《铡美案》《十五贯》7月14日同时开机,特邀北京知名戏曲导演熊伟执导,两个剧组分别有近两百人,电影用高清摄影机拍摄,宝鸡钓鱼台、户县化羊庙、西安东门、芙蓉园、曲江郊外等地都留下了演员的足迹,破庙、公堂、府邸、皇宫、集市,那些舞台上无法展现的场景,都变成了生动的电影画面。彭涛说:“舞台上不可能表现的内容,在电影中做了最好的交代。这两部片子还在北京做后期,目前一共花了227万。”

向来以英姿飒爽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齐爱云第一次“触电”,就变成了苦命女秦香莲。齐爱云说,数字电影是新兴科技产物,它画面清晰,还不用洗印拷贝,传播面广,“秦腔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的表演讲求朴实、粗犷、夸张。与数字电影的结合,是秦腔艺术发展的创新之举。戏曲艺术的一招一式都是传承下来的套路,很程式化,表演以写意为主。而电影则很生活化,以写实为主。一直以来大家认为两者相互矛盾,很难结合。但越是生活化的东西,年轻人就越容易接受。”撇开以往戏曲电影的套路,秦腔数字电影《铡美案》更看重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它摒弃了戏曲人物繁复的服饰妆容,但保留了秦腔原有的道白、唱词、音乐和部分动作,让观众耳目一新。”

对于尝试,自信多于担忧

与传统戏相比,这两部数字电影在人物关系、剧情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人物增多,剧情更为丰富,老戏中没有的人物也纷纷亮相。对于秦腔数字电影的这种新尝试,彭涛担心的同时更多的是自信:“很可能有些老戏迷会开口骂,说我们篡改经典。我不怕骂,其实我们的改编只是把原先3小时的戏浓缩为100分钟,经典唱段全部保留,探索和尝试总会引起争议。”第一次扮演秦香莲这类角色的齐爱云可以说也顶着很大压力。据了解,当时导演心目中有三四位秦香莲的人选,但齐爱云的外形、眼神、表演最符合电影角色的要求,尽管这个人物与人们心目中的秦香莲有一定距离,但其创新意识更为可贵。至于秦腔数字电影的市场前景,彭涛比较看好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将来省内2.9万个行政村将全部看上数字电影,仅这一块就蕴含着巨大的市场。”(记者/职茵 实习生/范琳子)

(摘自 《西安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