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西北首个秦腔艺术展在西安开幕,展出的大量罕见实物及资料见证了秦腔历史发展的印迹。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很多人都在猜测,从黄土地走出的张艺谋会不会把古老的秦腔搬到开幕式的舞台。虽然开幕式上没看到秦腔成为陕西人不小的遗憾,然而从入选国家首批“非遗”名录到贾平凹《秦腔》的畅销,从“枪响了”的红极一时到一支名为“黑撒”的乐队正在摇滚舞台上唱着“秦始皇的口音”,谁也不能否认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不断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昨天上午,西北首个秦腔艺术展在阳光国会艺术博物馆开幕,几百件老照片、戏画、剧本、曲谱等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文物,揭示了戏曲发展的规律,剖析了秦腔衍变的历程。

据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主任王军武介绍,本次秦腔艺术展不仅是陕西省首次举办的秦腔艺术展,也是西北地区首个集中展示秦腔历史风貌和在当代取得辉煌成就的艺术展。展览为期一个月,展厅分为秦腔概说、秦腔剧目、秦腔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演出团体、演出场地与文物、秦腔名人堂、报刊专著、媒体网络等,很多历史资料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位于展览最前列的是木板戏画《回荆州》,这幅完成于明代的作品标志着秦腔在明代已非常成熟,而明代秦腔脸谱等珍贵图片向我们撩起了古老秦腔神秘的面纱。除了大量珍贵图片资料向观众娓娓介绍秦腔的发展脉络外,主办方还特意搜集了多部秦腔剧本、当年戏票和节目单、演员穿的戏服、舞台上使用的刀枪棍棒等道具。此外,主办方还特意在现场搭建了一个小舞台,秦腔名家或带妆或清唱,引来阵阵掌声。

在记者参观展览时,偶遇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她忽然指着一张照片跟身边的中年男子说:“看,照片上坐在周总理身边的那个女孩子就是我。”一打听,原来她就是秦腔表演艺术家康兰。康兰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当时易俗社在京上演《三滴血》,受到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所有演职员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照片就拍摄于那个时候。回忆起往事,康兰深情地说:“周总理非常亲切和蔼,他问我‘冷不冷?在北京生活得习惯不?’你看照片上我的嘴形,就是在回答说‘习惯’。我记得当时我们还在国务院吃的饺子,心里别提有多温暖了。”

康兰指着照片上的自己告诉记者:“当年我怀着身孕呢,所以用手抚着肚子。这个展览让我回忆起了很多往事,我相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颇受欢迎的秦腔,永远都不会消亡。”

王军武告诉记者,这个展览虽然只筹备了一个月,不过举办这样一个展览的想法由来已久:“随着秦腔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秦腔的重要性。秦腔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一方面我们希望借此次展览让所有市民进一步了解秦腔的发展足迹,另一方面也希望借用录影资料、投影仪等现代设备,为古老的秦腔艺术披上时尚新装,为今后组建壮观的现代化秦腔博物馆做准备;同时也希望借此进一步搜集整理流传民间的秦腔脸谱、手抄本、皮影、木偶等珍贵文物。”

“有人说秦腔走向衰落,我觉得这个说法很不准确。”王军武非常乐观地说:“所谓秦腔观众流失,可能是因为城市剧场中的观众少了,但是在农村我们拥有广大的市场。每次露天演出,会有多少上座率?秦腔音像制品的发行,又有多少人在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古老的秦腔与数字电影等相结合,我相信秦腔的明天会更好。”(记者 张静)

(摘自 《西安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