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元月二十日,临近春节之际,我又一次来到了陕西省作协,见到了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忠实先生。
陈忠实先生是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人。这个出身于关中农村的文学名家,在他名扬华夏以后,在他做了中国作协副主席这个论级别是副部级的文艺界的官员以后,始终保持着一种关中乡村汉子所特有的低调、质朴、大气、坦荡、豪爽,尽管他已经成了一位时下人们常说的“成功人士”。
陈忠实先生对待读者,尤其是对待文学爱好者,那是非常的友善,就好比当年的鲁迅在上海滩对待那些文学青年一样啊。这次和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又见面以后,他关切地问了我的近况,还问我平时还喜欢听秦腔吗?我回答说:陈主席,我一如既往地喜欢秦腔,已经20多年了,我和您一样都是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这个品牌栏目的虔诚的观众啊。
陈忠实先生是一个地道的“秦腔迷”,他喜欢看陕西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秦之声”,这是我在20多年前就知晓的。
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忠实,还是在1988年的春季的一个下午,那个时候我还在西安的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就读,他应中文系的邀请来系里给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做文学创作辅导。我在听他的辅导讲座的时候,就听到他说自己非常喜欢秦腔,一直坚持着看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这个栏目。不过,他那个时候虽然是著名作家,但还不能算是陕西文学的领军人物,只能算是陕西文学的一线作家,那时陕西文学的领军人物是路遥和贾平凹,待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他的长篇力作《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之后,一时间在全国是“洛阳纸贵”,他才成了名扬华夏的大作家,成了陕西文学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古文字学家,人称“陕西的‘郭沫若’”的郭芹纳教授曾写过一句诗来概括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这“三驾马车”的特点:“俏平凹,苦路遥,忠实深沉续史骚。”直至今日,中国许多读者还和我一样非常喜欢《白鹿原》这部力作,甚至有人说中国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只有一部好的长篇小说即《白鹿原》;甚至还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只有陈忠实才可以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我读过《白鹿原》至少六遍了,但我依然还喜欢着它。《白鹿原》里有许多描写关中农村演唱秦腔的场面,还有书里的许多人物如主人公白嘉轩和他家的长工鹿三在一起唱秦腔的场面不时使我联想到在烈日朗照下的农田里,关中农村的街头巷尾、庭院麦场,不时地吼起一句句震天响的秦腔。那声音,像千军万马奔驰在战场上,字字重敲人心;像渭河咆哮着汹涌而来,句句气势逼人。
朴实的黄土高原,养育了朴实的关中人,也孕育了同样朴实的秦腔。在关中农村土生土长的陈忠实,自幼起便接受着秦腔艺术的熏陶,也激发起他热爱艺术、热爱文学的潜质。在他出生并成长的那个村子里,和关中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只要村里有红白喜事,乡亲们便喜欢用秦腔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喜庆的情绪。在村里的空地上搭个简易的戏台,演员也都是几个村民或专门请来的自乐班的成员,演员不用化妆,也不用戏服,既没有追光,也没有幕布,有的只是几个关中汉子和关中村妇在演唱,还有几件简单的乐器。演员们唱得投入,观众们看得入迷,《三滴血》里周天佑打虎救民女的勇敢,《赶坡》里薛平贵与王宝钏的饱经磨难的爱情,《铡美案》里包公依法斩死驸马的铁面无私,《杜甫》里的诗圣那身处穷困但依然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这些剧目无不教会了幼年的陈忠实和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的关中少年许多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勤劳、正直、善良、节俭、朴实、高尚、大气……
在当今的一些人看来,秦腔太土气了啊!它没有黄梅戏的轻柔婉转,也没有京剧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昆曲的典雅精致,没有流行歌曲的传播迅捷, 特别是现在的流行元素、快餐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各省的许多传统剧种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尴尬的局面,观众是越来越少了。但秦腔却如同遍布在西北高原的冲天而起的白杨树一样固执地伫立在生它养它的西北高原,就是因为有像大作家陈忠实这样的一茬又一茬陕西人在吼唱着秦腔!正如中国其他省市区的人评说陕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端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调辣子嘟嘟囔囔。”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末叶,我在读大学中文系的时候,经常去陕西省作协拜访陈忠实先生。我俩经常谈起秦腔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直到他做了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作协主席以后,有时候,我去西安办事,只要有时间,我就去省作协拜访他,我俩在一起还谈起秦腔。在2006年元月20日这天,我俩在一起聊的时候,我向他讲述了我听来的一个与秦腔有关的真实的故事: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叶,又一次,闻名全球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到北京,参加一个中国民俗音乐展演,当他听别的其他省区的地方剧种的乐曲的时候,他均无动于衷,可当他听到用二胡演奏的秦腔曲牌的时候,他听着,听着,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座位前,人们要拉他起来,他却说:“这样伟大的音乐,就只能跪着听!”,就这样,他跪着听完了秦腔曲牌的演奏。当他站立起来的时候,整个人已经是泪流满面了。陈忠实在听了这个故事后,对我说:是的,秦腔是伟大的音乐!在全国所有的地方剧种中,实际上只有秦腔的历史是最悠久的,因为早在春秋战国的时期,秦腔就已经在秦国有了初步的端倪。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长,秦腔的历史就有多长久;中华文明往后的发展有多长,秦腔就会存在多长。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秦腔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因为今天人们的文化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文化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已经有许多年轻人对秦腔缺乏了解,不懂得欣赏秦腔的魅力,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秦腔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健康的审美观,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关注秦腔、热爱秦腔,这是今后的秦腔发展中的应该面对的新问题。听着他对秦腔的看法,我想,陈忠实先生真是一个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的“秦腔迷”啊。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末叶,创作《白鹿原》的时候,陈忠实在位于西安市灞桥区和蓝田县交界处的白鹿原下的那个祖居的关中乡村里,一边凝神思考,一边奋笔疾书,当他写累了的时候,就一边喝着陕西紫阳县出产的富硒茶叶,一边抽着雪茄烟,一边拧开录音机听那些秦腔名家们演唱的秦腔名段,这于他就是一种放松,一种惬意,一种艺术的享受。可以说,一部《白鹿原》就是伴随着秦腔的高亢激越而又婉转悠扬的乐曲写出来的,难怪《白鹿原》里有许多描写秦腔的场面!
陈忠实,一个将秦腔深深地融进了自己的灵魂的著名作家,一个在《白鹿原》里揭示了了秦人的文化密码的著名作家,他对秦腔的热爱,就是他对家乡陕西的热爱!他对秦腔的热爱,让千千万万的如我一样的他的粉丝们想起了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名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