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发展条件、财力和重视程度等影响,文化系统历史欠账较多,多数院团的基础设施、演出经费、生活条件等都很差,这与我省所拥有的资源和经济地位很不相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省上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文化发展的形势和机遇很好。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越旺盛,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目前的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还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以“文化强”为重要内容的西部强省奋斗目标,为加快文化艺术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建设文化强省,艺术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是重要方面。如何加快发展实现繁荣,如何解决制约性问题,需要我们下功夫研究。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禀赋在西部乃至在全国都位于前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以我省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群众性的秦腔艺术而言,在我看来,最辉煌的时期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秦腔班社、院团、秦腔艺术家,许多有影响的戏也是那时候产生的。比如范紫东先生改编的《三滴血》,到现在也无人能超越,50年代拍的秦腔电影《火焰驹》等,这些戏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至今为人称道。热爱秦腔的人们耳熟能详的秦腔名家,如王天民、刘毓中、李振敏、刘易平、张健民、任哲中、孟遏云、李爱琴、肖若兰、郭明霞、马友仙等,著名编剧马健翎、黄俊耀等,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涌现或培养出来的。一批剧目久演不衰,给三秦父老乃至西北民众提供了优质丰富的戏剧食粮。当然,这些年我们也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和优秀剧目,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少,影响也还有限,与社会的期待尚有较大距离。在艺术创作方面,陕西的资源太丰富了,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现在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尤其是专业编剧人员太少,缺少好剧本。因为写剧本回报低,很多人不愿意写,不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编剧队伍中来。目前正在酝酿之中的《剧作家签约管理制度及资助奖励办法》、《艺术创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我认为很有必要。之所以出台这些措施和办法,就是为了鼓励创作和支持编剧。一台剧目演员演得再好、舞美灯光用的再高级,剧本不好就出不了效果。戏剧艺术是以故事、情节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吸引人、打动人,以内涵丰富韵调优美的唱词、音节铿锵字句清晰的道白、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动作表演(做、打)来表现故事内容、人物感情、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的。其形式高度概括,在十几或几十平方米大的舞台上展现世态人生,是戏剧艺术的独特形式。近几年,我们推出的大制作比较多,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排一台剧目,参加个庆典、评个奖,演几次就不再演了,即便出去演出,也因为辎重和人员太多,演出成本太高,无法走出去。
繁荣艺术创作,尤其是戏剧艺术创作,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认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大场面高成本演出与传统舞台简约演出方式的关系。戏剧是高台教化,不是还原生活,是表演、概括、提炼生活。过去的传统戏,演员只有几人到十几人,表演绘声绘色,成本小、道具少,大舞台、小舞台都能演。秦腔《周仁回府》、《辕门斩子》等优秀传统剧目只有少量演员,但是很受欢迎。如果戏剧能够继承传统、简约的演出方式,花费很少、成本不高,受众也很喜欢,有利于走出去、走下去,有利于经常性演出。我并不是说大制作大场面的演出就不需要,比如大型运动会、庆祝活动等,还有某些特殊情况需要有大场面大规模的演出,但毕竟这些是少量的。对院团来说,戏剧要繁荣,要有市场效应,要靠演戏生活,就必须研究演出的形式。除非政府有指令,必须要配合节庆进行大场面演出,对一个院团来说,不要轻易搞大规模大场面的演出,而要集中精力排演市场接受、有效益、成本低、艺术内容好、能走出去的剧目,这才应该是主要的,这样的剧目至少应占到80%以上。比如当年的样板戏,非常精炼,专业院团能演,一般单位也能演,虽然政治内容可能不适用了,但其演出形式可以借鉴。
二是处理好获奖和社会评价的关系。推出一部剧目,很多院团往往都提出口号和目标,即要争取获奖和为什么献礼。就剧目本身而言,我们都希望演出能获奖,因为获奖是评价剧目优秀与否的一个方面,但获奖绝对不是演出一台剧目的主要目的,不是出发点也不应该是归宿。剧目获奖是因为演得好、群众喜欢、社会评价好而得到的自然回报。院团不能把目标定为给领导演出,为获奖演出,这是最不应该的,是本末倒置。剧目要演给社会、演给群众,不应该“领导是基本观众,仓库是最终归宿”。院团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设想,获奖和给领导演出不是目的。演出的目的是为社会、为群众,评价要来自社会和群众。希望今后不要为获奖而排什么剧目。群众喜欢、市场效益好就是成功的剧目。
三是处理好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性统一的关系。就一般剧目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性、艺术性很好,但没有卖点,没有好的观众反映和票房效应,不能算是成功。一段时期,电影市场十分萧条,很多地方都拆掉了电影院,改为商场或另作它用。但近几年,电影市场又火起来了,各大中城市的电影院线蓬勃发展,这充分说明艺术只要能够适应观众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它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旧的形式不行了,自然就要求有新的形式来替代,这就是规律。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提思想性、艺术性统一,还必须要考虑市场性。这三个方面统一了,才是好剧目。比如,山西推出的话剧《立秋》获了很多大奖,这个剧很精炼,很感人,思想性、艺术性很强,市场效益也不错,已经演出了1000多场,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肯定,在国外演出也很成功。陕西戏曲研究院推出的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也很受欢迎,还到台湾和国外演出,也获了不少奖。这些剧目都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艺术创作上,我们一定要在市场取向上多做些研究,追求和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性三者的统一,否则就不能适应当今变化了的社会需求。
四是处理好政府扶持和面向市场的关系。对文艺团体而言,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大多已经“事转企”,成为市场主体了,但政府的政策还要积极扶持,政府的支持不能减少。少量没有转制的,也应通过内部人事、分配等改革搞活机制。同时,对各院团来说,该争取的支持还要积极争取,尤其是当前正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各院团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履行扶持艺术创作、文艺演出的职责,应积极主动争取资金,支持文艺院团的改革和发展。正在讨论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就是政府扶持院团的一项举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文艺院团都是社会性的,是艺人自发成立的,政府也给予一定的支持。后来政府把文艺院团养起来,是当时历史条件的要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艺术发展来讲,文化艺术的潜力在社会、在民间,政府的作用有限,很多事政府包揽不了。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观念,希望政府大包大揽把文化管起来,这是传统思维方式还没有转变,未能适应形势的变化。院团“事转企”改革后,政府对其制约和干预减少,经营和发展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市场给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创造了加快发展的条伴。院团一定要抓住机会,积极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洗礼,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文艺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特别是面向市场的能力一定要增强。当然,对院团来说,面向市场的能力需要一个熟悉和培育的过程,刚开始政府的支持多一些,“扶上马,送一程”,但院团一定要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不应把注意力仍然放在政府给的那一点钱上。
艺术创作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编剧。编剧的人少,好剧本少。包括影视、动漫、歌舞、戏剧等多个方面都是如此。因此,要大力加强编剧工作,建议政府设立专门的编剧奖,奖励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思想性、艺术性好的剧本。编剧是脑力劳动,很辛苦,陈忠实先生写《白鹿原》,从构思到成书,花了多年时间。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了40年,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等名作也都构思多年。现在我们缺少好的编剧、好的剧本,艺术创作的着力点应该首先放在这方面。要采取措施,重视剧本,抓好创作,好的剧目先要有好的本子,需要花人力、物力、财力把剧本创作抓起来,这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头和基本出发点。目前,设立的各种奖项很多,应向编剧这方面倾斜。据我了解,话剧《立秋》的剧本就是数易其稿,在编剧上下了很大功夫。我们要有锲而不舍抓剧本创作的思路和办法,这样推出精品力作就有了好的基础。
五是处理好戏剧和影视的关系。在戏剧创作和演出上,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研究戏剧和影视结合的问题。由于戏剧受众面有限,特别是青年观众少,尤其需要借助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形式来扩大影响,做好宣传。要抓住青年人,培养年轻观众,寻找一些吸引年轻人的形式和手段。艺术传承更要寄希望于年轻人。戏曲研究院近年来走进高校,走进社区,在戏曲普及推广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种做法很好。观众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尤其对年轻观众,这是秦腔发展应考虑的问题。我觉得,戏剧应该大胆借助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形式,尤其是借助电视手段扩大影响,不要怕电视播出会影响剧场演出票房收入。在剧场看演出与坐在电视机前看戏剧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如同在现场看足球比赛与在电视上看,是不可替代的。电视、广播、网络等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走进院团,走进剧场,丰富发展自己的传播内容。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曾经是国内收视率最高的戏曲电视栏目,有过骄人的成绩,现在有差距了。应该大胆创新,重现昔日的辉煌。
对陕西文化发展,尤其是艺术创作,包括戏剧、舞蹈、影视、动漫等各个方面,我们充满信心。尽管目前还有一些制约因素,但只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大胆创新,处理好各种关系,把关键问题解决好,就一定能实现“文化强”的建设目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