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市人民剧团和市豫剧团合并,成立宝鸡市戏曲剧院有限公司,与大大小小的秦腔剧团一起面对文化市场。他们相互竞争,他们互相帮衬,他们逐渐成长……

宝鸡日报记者 张家旗

陕西人对秦腔近乎疯狂。从黄土高坡到秦岭深山,从孩子满月到老人入土,似乎只有几声秦腔,才能衬得起秦人骨子里的洒脱和大气。在宝鸡,不算自乐班,也有大大小小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秦腔专业剧团。这些剧团面对优胜劣汰的冷酷市场法则,相互竞争,又互相帮衬,每一个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几个剧团,探寻他们这几年的变化和赖以生存的法宝。

大团有大团的骄傲

宝鸡市戏曲剧院有限公司,前身是威名赫赫的市人民剧团和市豫剧团。2011年改制之前,市人民剧团拥有近 200名演员,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身为全省五个振兴秦腔实验团之一,市人民剧团在西北地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被同行称为“西北狼”。

对于改制之后这五年,市戏曲剧院党总支书记杨军良是持肯定态度的。杨军良告诉记者,剧团改革后,裁汰冗员,减少了剧团的负担,同时对剧团的资源有了科学整合。现在,市戏曲剧院有 90多人,可以说是轻装上阵。

人虽然少了,但市级的大团依然有自己的底蕴和骄傲。市戏曲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仝凤琴告诉记者,从过去的市财政供养,到现在直接面对市场,在中间的过程中他们碰了不少壁,也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仝凤琴认为,市戏曲剧院相比其他剧团,有两个明显优势,首先是行当全、角色齐。许多戏迷喜欢看“大戏”,可市上其他一些剧团,由于人数和角色搭配的问题,遇到“大戏”时,在角色调配的问题上往往有些“捉襟见肘”,而市戏曲剧院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别人一场戏上 20个人,市戏曲剧院就能上 50个人,各种“角子”都能上全,在视觉效果上就高出别人一截儿。

另外值得仝凤琴骄傲的是市戏曲剧院的武戏演员。“我们的武戏演员,是我们的优势,谁都赶不上。”仝凤琴说,不管是武小生李涛,还是文小生李艺强,或者武须生罗少博,都因为扎实的功底和或硬桥硬马、或飘逸俊秀的武戏表演,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观众就是冲着市戏曲剧院的武戏来的。

自市戏曲剧院成立后,他们先后排出了秦腔大型历史剧《苏若兰》和《班超》,这两部获奖无数的剧目也让市戏曲剧院在市场上站住了脚。杨军良说,目前,市戏曲剧院的员工和改制之前相比,收入基本持平,去年,更是在全市演出 100多场。

名家有名家的优势

8月18日上午,天气闷热,市西凤剧场里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秦腔名家、国家一级演员于福庆正和同事们认真排练,在不久后,他们将为全市观众带来一场以普法宣传教育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在这场晚会上,不仅有《金沙滩》《周仁回府》《徐策跑城》等名段,还有《戒烟》《洪湖赤卫队》等秦腔快板和清唱。这是成立一年多的宝鸡市秦腔名家演唱团策划演出的节目。

于福庆过去是市人民剧团的演员,是著名的须生演员,《徐策跑城》《法门寺》和《赵氏孤儿》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口须、帽翅、水袖和步法都是西北地区戏迷心中的绝活儿。 2011年,于福庆因为工龄的原因,从市人民剧团退休。 2014年,他与几名志同道合的秦腔演员一道成立了宝鸡市秦腔名家演唱团,于福庆是负责人。

于福庆告诉记者,过去他在团里,一门心思练功唱戏,有时候再管一管团里的业务,现在直面市场,他不仅要操心成员的生活,还要到处上门“推销自己”,虽然比过去累一些,但都是在为戏迷做事,为自己争取。于福庆说,过去都是大锅饭,总有人滥竽充数或是故意偷懒,现在他们成立自己的剧团以后,按工发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在严格的考核制度下,没有“混饭吃的”。

于福庆说,秦腔名家演唱团的所有人,都是因为打心底里热爱秦腔、热爱演出才走到一起的,他们的目的是让戏迷们能与名家面对面,享受高水平的秦腔演出。于福庆总结说,他们团的优势有两点,首先,他们以实力求生存,团里30多个成员基本都是国家一级和二级演员,其中不乏生角田碧媛、丑角张明科、旦角马云霞等著名演员,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观众群,这就保证了秦腔名家演唱团的观众基础。

其次,这个剧团平时没有工资,大家自由活动,只有接下戏以后,才会根据排练和演出按劳分配,给予不同数量的补贴。这就降低了剧团的运营成本。自剧团成立以来,于福庆频频接到演出邀请,去年演出 60多场。剧团的整体收入与过去相比,提高了不少。

民营有民营的思路

除了市戏曲剧院这样的市级剧团,秦腔名家演唱团这样的名家剧团之外,我市还有许多民营剧团。金台人民戏曲剧院就是其中之一,与仝凤琴和于福庆相比,金台人民戏曲剧院的负责人赵怀生并不会唱戏。赵怀生是我市新闻界的老前辈,他与秦腔有很深的渊源, 1993年,他在眉县电视台工作时,开辟了我市第一个秦腔戏曲电视栏目《秦腔大舞台》。《秦之声》在我市的首场演出,也是他促成的。

赵怀生告诉记者,他从小听秦腔长大,对秦腔情有独钟,而常年奔走在新闻第一线的经历,也让他对秦腔和秦腔市场有自己独有的看法。赵怀生告诉记者,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要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同时,据赵怀生调查,每一年,宝鸡要上演3400多台庙会戏,这就说明宝鸡秦腔的演出市场非常大。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庞大的市场,赵怀生认为,要尽快建立一支秦腔专业演出队伍,让市民都能“看好戏”。 2014年,金台人民戏曲剧院成立,这是全省 156家专业院团中,唯一一家民营专业院团。剧团共 53人,全部是从社会招聘而来,其中,中级职称以上就有 13人。

剧团成立,马上就面临吃饭问题。经过思考,赵怀生认为,不能等靠,要主动出击。首先要闯品牌,赵怀生和核心成员经过多次讨论,选定围绕《天地粮仓》这个剧本,打造一出名戏。为了打响剧团成名的第一炮,他们 13次修改剧本,两次邀请省级专家研讨,最终,精心编排的《天地粮仓》一炮而红,多次进省进京演出,参加全国地方戏曲名剧展演。这出戏,为剧团赢得了开门红。

其次,赵怀生认为,民营剧团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比如传统名剧《窦娥冤》,原剧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赵怀生和同事经过研究,认为《窦娥冤》其实就是司法腐败的典型,可以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改编,使传统剧目更符合时代发展。现在,金台人民戏曲剧院的《窦娥冤》从音乐、舞美、唱腔和剧情上都有一定的改编,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同时,金台人民戏曲剧院还大胆与餐饮企业合作,在一些餐馆饭店进行演出,一方面培养新的观众,一方面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这些一切围绕市场的做法,让金台人民戏曲剧院在短短两年内,固定资产增值至 100万元。

与赵怀生一样,扶风的齐高礼也有自己的独特思路。齐高礼过去在麟游县人民剧团工作,上世纪 90年代末,他就回到扶风,以扶风县人民剧团的名义在外演出。去年,扶风县人民剧团正式更名为陕西明星演艺公司。剧团现有秦腔演员 43人,在陕西、甘肃等地常年演出。齐高礼说,剧团民营后,就是一句话——“搞活了”,人比过去认真了,戏也比过去好看了。为了抢占市场,齐高礼更新了演出设备和客车、货车,从硬件上提高竞争力。同时,齐高礼还参演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并积极利用自身名气为剧团跑市场。现在,齐高礼的剧团一年演出 300多场,有时一天就能演三场,剧团的人人均收入也在 3万元左右。

绕不过去的问题

秦腔剧团百花齐放,让市民能够不出院门,就能欣赏到不同风格的美好,但也有一些现实问题不得不谈。

首先就是传承的问题。这方面,于福庆最痛心。于福庆说,自己剧团里,最年轻的秦腔演员也已经 45岁了,这让他十分担心秦腔这个古老的艺术还能否顺利传承下去。曾有戏迷说过一句略显尖刻的话:“现在的秦腔演员,是老虎下狗娃!”情况就是这样的,现在许多青年演员,因为外在或内在的种种原因,不愿下苦功或没时间下苦功去学戏,许多戏都只是学个皮毛,就走上舞台。从小处说,是砸自家剧团的牌子,从大处说,是让秦腔蒙羞!

戏迷都是挑剔的,如果一两场戏出问题,他们也许只是吝啬自己的掌声,但如果长此以往,绝活儿会越来越少,观众也会越来越少,到时候,也许只能在一些视频资料中,才能追忆秦腔的风采。于福庆甚至激动地表示,自己的绝活儿,愿意免费教授,但到现在,都没有一个人能把他的绝活儿学走。

市戏曲剧院虽然有 30多名年轻演员,但仍面临着传承断档的问题。仝凤琴说,过去人民剧团有着非常优秀的传帮带传统,老演员带一程、扶一程、送一程,让年轻演员和中年演员都能准确找到自身的定位,在学戏练功时也没有后顾之忧。但市人民剧团和市豫剧团合并时,许多 40岁左右的秦腔演员因为工龄时间“到点”,所以退休。其实这些演员正是出戏的时候,正是剧团的顶梁柱。这些演员退休后,新来的年轻演员没有足够的老师带,只好利用有限的时间跟老师学习,其余时间只能自己摸索,这就大大降低了演员成长的速度。与此同时,市戏曲剧院简陋的硬件条件也让一些好苗子望而却步,最终远离秦腔。“我们的剧院还在滑坡地带上,排戏练功的时候,有些演员就会有思想负担。”杨军良说。

发展还能再好一些

对于今后秦腔剧团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发展,各家剧团也有自己的建议。

于福庆建议,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对目前惠民演出的政策进行微调,让剧团和观众可以双向选择。于福庆说,去年夏天,剧团在凤翔县城进行惠民演出时,一位老人找到他,称自己住在几十里外的北山中,为了听于福庆的戏,一大早就起床赶到县城,连饭都来不及吃。老人说,他太想让于福庆到村里去唱戏了,想让村里的人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名家的秦腔。

然而由于惠民演出条件所限,当天,剧团未能赶到老人所在的村上演出,这让于福庆既感动又羞愧。他希望,政策能再活一些,让秦腔名家去真正需要的地方演出,让观众能够对心仪的剧团发出惠民演出的邀请。“我们还想继续发光发热,我们想去深山里演出,想去偏僻的山村演出!”于福庆说。

仝凤琴则认为,市上应在政策上保证秦腔的传承,仝凤琴建议,市上应命名一批秦腔传承人,并仿照其他地市的经验,鼓励帮助这些传承人开班授业,以培训班的形式招收学员,让名家传承自己独有的绝活,并帮这些学员排戏,这样秦腔传承才能不断代、不丢活儿。

赵怀生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时,不能“撒胡椒面儿”,应该精准购买。“老百姓喜欢谁,就去支持谁。谁演得最多,谁演得最好,谁才能得到扶持。”赵怀生同时建议,市上应鼓励文化演出团体创新,并从硬件条件上改善各个剧团的演出环境。

秦腔剧团

秦腔剧团

秦腔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