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剧作大师范紫东轶事二则

郑志俊

西安易俗社优秀演员众多,须生如耿善民等,拥有广大的观众[1]。王绍猷在其名著《秦腔纪闻》[2]中对耿善民评介道:“长安人,易俗社第六期优秀生,初演《优孟衣冠》饰楚王,一鸣惊人。《长生殿》之唐明皇,《淝水战》之谢安,风流潇洒,神情别致。饰龙逢,比干,左光斗诸人,慷慨悲歌,能使风云变色。尤长时装,饰《颐和园》、《宫锦袍》之李鸿章,《吕四娘》之雍正,仿古传真,恰如其人。赞曰:腔调悠扬,举止大雅,玉树临风,风流潇洒。”作为易俗社的当家演员,耿善民自然受到易俗社创始人范紫东的喜爱。但是,抗战中发生的一件事情却反映了范紫东对易俗社社章的竭力维护以及对违章爱徒的铁面无情。

抗争中期,日寇飞机日夜空袭西安,文艺剧团纷纷往外县就食。易俗社家底大,行动不便,留于西安,勉强维持。有的名演不得已往外县外省搭班演戏,耿善民也被兰州某剧团以重金聘去。孰料去了之后却成了兰州江湖班的配角,终因风格不搭调,演了几场,他本人便失意返陕,并要求回易俗社。当时易俗社许多人以人才难得、又值非常时期,同意收回。但范紫东为维护易俗社社章,予以断然拒绝。这说明易俗社当时的章程是十分严格的,易俗社成立思想宗旨即是“编演新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在历任易俗社编辑主任、评议长的范紫东看来,名演若是重利轻离别,尤其是危难之际执意离开,岂能“水调冰弦,撰写董狐之笔。欲令满座哭一场、笑一场、怒一场、骂一场,知国耻之宜雪、信民族之可振”(范紫东《颐和园·序》)。

范紫东编写历史剧,表彰古代英雄人物,提倡名族气节。1943年,编写出大型历史剧《盗虎符》剧,倾动古城。故事写战国时代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历史。“然当日献奇计者,则夷门侯赢也,盗虎符者,则宫人如姬也,以妇人女子而成此旋乾坤之事业,则侯生之谊在友邦,功在社稷,岂浅鲜哉”(范紫东《盗虎符·序》)。剧作家樊仰山,偶然听到剧中人信陵君“上坊引”中有句:“季布一诺值千金”,深以为憾。一诺千金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但若从战国信陵君的口中指名道姓说出,则是个大疏忽:战国时的信陵君怎知汉朝有季布!樊仰山比范紫东要年轻三十岁左右,资历也浅得多。但范紫东听到这直言不讳的质询后,猛然惊悟:“呵,我弄错了”!他不怒反喜,立即亲往后台,向饰信陵君的名演醴泉雒秉华口授当即改词。

范紫东长于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的大型历史故事剧,作品多达68部,超过元杂剧作家关汉卿,明清传奇作家李玉作品好几倍,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巨人莎士比亚作品的两倍。他的作品代表作有《三滴血》、《翰墨缘》、《软玉屏》、《宫锦袍》等,不仅歌颂民族英雄和宣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抨击贪官污吏、权贵恶少和封建礼教的同时,对下层人物给予同情和尊重。丰富的生活感受,鲜明的是非观,使他的剧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1] 1962年,易俗社五十华诞,西安市文化局文艺研究室在《西安易俗社五十年》中指出:“须生如刘毓中,耿善民,雒秉华,均各有所长,拥有广大的观众”。

[2] 1949年,研究秦腔史的先驱者王绍猷在其名著《秦腔纪闻》中,将他平生所闻所见和大家公认的秦腔戏精英筛选作出传体式评介,并给少数名演写“赞”。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