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最早在宁夏的流布情况,因资料散佚,已无据可考。现有文字记载:“明末宁夏从政治上进入了一个长期安定的时间……凡有庙观之处,大多都建有戏台,一年到头庙会不断,戏曲演出也随着庙会进行,大戏(秦腔)与各种小戏都在频繁地活动着”。(见《中国戏曲志·宁夏卷》)进入清代以后,宁夏的戏曲活动有了更大的发展,秦腔已成为本地主要的剧种,其他剧种如昆弋、山西梆子、京剧也都相继传入。本地的一些地方小剧种,如道情戏、曲子戏、秧歌戏等陆续形成,并在各个县市派生出不同风格的变体来。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十九兵团政治部派军代表卢广川接管了宁夏觉民学社,司令员杨得志还到社里来过。军管后的觉民学社在军代表的领导下,积极演出,同年十月经宁夏军管会批准,将原来的觉民学社改名为宁夏人民剧院。建院后排演了《红娘子》、《闯王进京》、《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等戏,并对过去的一些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加工,演出后很受群众和战士欢迎。

从1935年的宁夏觉民学社,到今天的宁夏秦腔剧团,70多年来,无数秦腔艺术家因为他们的热爱和传承,古老而传统的秦腔艺术在今天仍有无数痴迷的观众。1950年5月在彭德怀同志的关怀下,宁夏政府批准成立了银川剧社,人员以原觉民学社的教练、演员为主,任命杨觉民为社长,著名演员屈效梅全家由中卫来到银川,参加银川剧社,她是当时银川剧社的第一位女演员,演出后在宁夏秦腔界引起轰动。紧接着,银川剧社招收了第一批女学员,有孙玉梅、王素梅、赵友梅、陈艳芳、雷云芳等人,很快排演了《玉凤簪》、《红楼梦》、《新大名府》、《屈原》、《西厢记》、《梁祝》等新剧目。这批新剧目,在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与评议。宁夏艺术界展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探讨历史剧和历史人物的活动,给戏曲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改方针经过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明令禁演了一批思想内容不健康的戏,净化了戏曲舞台。剧团也由原来的两三个发展到了十几个,先后成立了吴忠、中卫、平罗、盐池、青铜峡等地方剧团,从艺人员一千多名,秦腔又一次在宁夏振兴。1955年,为检阅全区戏曲改革工作成绩,交流剧本创作和艺术改革方面的经验,举办了全区戏曲观摩演出。银川剧社(今银川市秦腔团)和银川人民剧团(今区秦剧团)在汇演期间演出秦腔现代戏《志愿军的未婚妻》、新编历史剧《弘光一年》和传统戏《打镇台》、《五郎出家》、《评雪辨踪》、《三对面》、《周仁哭坟》等剧目。演员王庚寅、康正中、丁醒民、屈效梅、叶益民均获演出一等奖。这是宁夏秦腔在解放后几年中取得成就的一次全面展示,这期间也是秦腔在宁夏较为活跃的时期。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剧团(今银川市秦剧团)与银光剧团(今区秦剧团)合并,成立宁夏秦腔剧院,分两个团,院长赵异,一团团长李林平,二团团长康正中。这两个团均拥有一批艺术造诣较高的演员。如杨觉民、屈效梅、丁醒民、钟醒民、苏金荣、赵守中、钱森等。他们对优秀传统剧目认真切磋,精益求精,在表演中充分展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同时一批年轻演员如孙玉梅、陈艳芳、王志杰等也崭露头角。1960年夏天,宁夏举办了第一届青年演员汇演,充分展示了宁夏各地、县秦腔后起之秀的艺术才华,检阅了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青年演员的阵容,对秦腔在宁夏的发展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以阶段斗争为纲”口号的提出,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呼声中,几乎所有的名演员、老艺人和文艺界领导人都遭到了抄家、游街、批斗、迁徙,各地剧团先后解散,除样板戏外的所有演出剧目都遭批判禁演,大批演员下放农村接受教育,堪称“十年浩劫”,使宁夏戏曲事业遭到了致命摧残。

1978年l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戏曲事业重新走上复苏的道路,宁夏各地剧团陆续恢复,全区共有专业剧团二十个,从业人员两千余名,其中区级剧团五个,市县剧团十五个,还有群众业余演出团体十个,遍布宁夏山川。此后二十年间至今,秦腔在宁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兄弟剧种间的交流学习日益频繁,相互吸纳,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艺术,几次秦腔中青年演员汇演比赛,涌现了相当数量的优秀演员,如柳萍、屈连英、赵曼红、李凤云、李林洲、安育民(琴师)、崔建平(鼓师)等人,深受宁夏人民的喜爱,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银川市秦剧团、青铜峡市文工团成为享誉区内外的秦腔剧团,对秦腔在宁夏的发展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宁夏与西北地区享有声誉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有:丁醒民、杨觉民、赵守中、钱森、李林平、钟新民等。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活跃在宁夏的秦腔艺术舞台,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文艺界享有盛名的“四梅”——屈效梅、王素梅、孙玉梅、赵友梅。“四梅”的出现及表演艺术,使当时宁夏的戏曲舞台面貌焕然一新。

屈效梅

宁夏秦腔旦角“四梅”之一——屈效梅

屈效梅是全国解放后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登上秦腔舞台的女演员。年老一些的观众大概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宁夏秦腔“花旦”最逗的莫过于屈效梅了。她扮相俊美,做功到位,表演细腻,吐字清楚,是宁夏最具魅力、最能吸引观众、最具独特风格的女演员。她与著名生角演员杨觉民合演的“配对戏”,更被观众视为天生地设的一对“黄金搭档”。银川剧社成立后,著名女花旦屈效梅首先从中卫来银川加盟演出。首场第一出折子戏《杀狗劝妻》就轰动了银川。屈效梅嗓音甜美、舞姿娇娜、做功细腻、眼神传情。她的代表剧目有《写状》中的李桂芝,《杀狗》中的焦氏,《评雪辨踪》中的刘翠屏等。特别是名家王天民教授的《柜中缘》,郑香亭教授的《打金枝》,技艺精湛,演一出红一处。在剧社最辉煌的那段时期,屈效梅功不可没,女演员占了半边舞台。

屈效梅是陕西省富平县人,生于1934年2月。父亲屈直哉从事过秦腔戏剧的研究,写过《西厢记》等秦腔剧本,演出后颇受好评。解放后,屈直哉一度在宁夏秦腔剧团做收集整理戏剧资料的工作。受家庭影响,屈效梅从小就喜爱上了秦腔,先后在甘肃省平乐社、陕西省易俗社师承高希中、郑香亭学艺。屈效梅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13岁就登台演出,以出演《杀狗劝妻》中的焦氏一炮走红。宁夏解放时,不满16岁的屈效梅已在固原、中卫一些剧团声名远扬,以至连银川的秦腔界也对屈效梅刮目相看。1951年,屈效梅被正式调入银川剧社。屈效梅性格温顺平和,剧团里的人都很喜欢她。刚来银川时,她以独具一格的演技和俊俏靓丽的妆容,很快为广大秦腔观众所喜欢。每当屈效梅卸妆走出剧团,总有一些“追星族”在后面跟着。在银川,曾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为什么她取名屈效梅呢?就是为了要效法梅兰芳先生。事情果真如此,倒也见出屈效梅在艺术上不甘平庸力争上进的勇气和决心。

屈效梅来银川演的第一出戏是秦腔折子戏《杀狗劝妻》。演的是一个叫焦氏的少妇,经常虐待婆婆。丈夫以杀狗警戒妻子,焦氏惊骇之余良心发现,决心改邪从善。这出戏中,屈效梅出其不意地一个“亮相”动作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她左手拿着半截葱,右手拿着一张饼,未曾开口,先“扑哧”一笑,就将观众逗乐了。说起屈效梅的笑,别有一番韵味,嘴角往上一挑,笑不露齿,显得特别含蓄幽默,特别能打动人。屈效梅的这副扮相、表情,首先给人以一副焦氏绝非善女人的印象。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这种感觉得到了印证:焦氏笑过之后,一边吃饼啃葱,一边嘴里还“叨叨”个不停:刚才打了老贱辈(婆母),打得人乏乏的,把我婆姨挣得又累又饿,正在厨房烙了油饼吃呢———一个“刁妇”形象经屈效梅生动传神的表演,活脱脱出现在观众面前,其懒馋歹毒的为人处事,让人看了可笑又可憎。

屈效梅的拿手戏是演“花旦”戏,性格天真活泼,耍学逗唱无一不精,演到那些撒娇的热闹场面,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在另一出秦腔折子戏《评雪辨踪》中,屈效梅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剧情是一次天下大雪,男主角吕蒙正(杨觉民饰)赶斋归来,发现窑门前有一大一小男女两排脚印。吕蒙正心中生疑,一场夫妻间的误会产生了。吕蒙正疑虑重重地说:“这么大的雪,谁来这里干啥?”吕妻刘翠屏(屈效梅饰)则别转脸去暗暗自语:“我暂不对这酸秀才说明,把他气上一气!”丈夫越想知道,妻子越是兜圈子。这场戏中,屈效梅饰演的刘翠屏是引发喜剧效果的“导火索”。她在演这一场戏时,将女性的娇柔、聪慧、活泼中不乏孩子气的淘气性格做了最大限度的渲染和夸张。由于屈效梅在表演时把握着刘翠屏对丈夫的爱情忠贞不二这个“度”,不管她把丈夫“逗”得多么惨,多么令丈夫伤心,但一朝误会散去,夫妻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更加甜蜜。人们在赞赏屈效梅精湛的演技时,无不为宁夏的秦腔舞台上绽放的这朵娇艳的“红梅”而引为自豪。

自上世纪50年代初至“文革”前这15年中,屈效梅在银川共演出秦腔本戏近50部,还演出过不少折子戏,其中大部分都是与杨觉民先生搭档的,如《写状》中的李桂芝与赵宠,《评雪辨踪》中的刘翠屏与吕蒙正,《杀狗劝妻》中的焦氏与曹庄,《嫦娥奔月》中的嫦娥与后羿等,真可谓“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屈效梅的个人生活经历比较坎坷。1960年,屈效梅的爱人熊耀武在家里装修电器时不慎触电身亡。1966年,“文革”风暴骤起,屈效梅因演“才子佳人”戏被发配到银川剧院旁边的一家国营甜食部当开票员。在甜食部干了将近两年,因工作需要,屈效梅又被召回到宁夏秦腔剧团,后因结婚,随爱人刘万仁一同回到兰州工作,曾一度在兰州秦腔剧团担任重要职务。1985年,是宁夏秦腔剧团的前身《觉民学社》成立50周年纪念,屈效梅应邀返银,与她的老“搭档”杨觉民同台演出了《评雪辨踪》、《写状》等拿手的秦腔折子戏,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不过,此时二人都已不年轻了,屈效梅时年51岁,杨觉民也已经63岁了!

宁夏秦腔旦角“四梅”之二——王素梅

王素梅,女,汉族,1930年11月出生,籍贯宁夏银川,党员。1954—1956在银川剧团任演员、演员队队长,1956—1958在银川剧院任演员、演员队队长,1958—1983在宁夏秦腔剧团任演员,1983.1退休。师承董旭中、席子才、康正中、李正中。主工正旦,在《秦香莲》中饰秦香莲,《赵五娘吃糠》中饰赵五娘,《五典坡》中饰王宝钏,《四进士》中饰杨素珍,《金碗钗》中饰燕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祝英台,《西厢记》中饰莺莺,《回荆州》中饰孙尚香等80余本(折)戏中担任主角,是宁夏秦腔界“四梅”之一。1954年获本单位基本功训练一等奖,1955年在甘肃兰州调演时获个人表演三等奖。王素梅工青衣,行腔圆润,擅长苦戏。代表剧有《秦香莲》中的秦香莲,《赵五娘吃糠》中的赵五娘,《情探》中的敫桂英,《杨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等。

宁夏秦腔旦角“四梅”之三——孙玉梅

孙玉梅,1938年出生于宁夏,自小就酷爱秦腔。上小学二年级时,她就萌发了学戏的念头,常去戏园子看戏。后来街道组织看到她很活泼,能歌善舞,很有艺术天赋,便让她参加街道的一些文艺小演出。当时银川剧社的领导和演员看后非常欣赏,随后便找孙玉梅参加剧团的一些演出活动。后来,某歌舞团来银川演出,得知宁夏有个小演员孙玉梅演戏演得好,该歌舞团的领导便到剧院要让孙玉梅上台演戏。这下可给剧院出了难题,剧院领导忙解释说,孙玉梅还是个小孩,正在上小学,不是剧团演员。尽管如此,人家还是非要看一看孙玉梅的戏不可。当剧院领导派人在唐徕渠畔找到孙玉梅时,她正和几个童伴玩得津津有味。当孙玉梅还未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就被来人快速“架”到剧院。一听说让她上台演戏,孙玉梅胆小,再说事前没准备,有些胆怯,焦急中,她被剧院领导一把推上台。当孙玉梅一抬头,发现台下有几百人,都不停地为她拍手鼓劲,便壮了壮胆演唱起来,没想到赢得满堂的掌声。演出结束后,歌舞团要接收孙玉梅去当演员。孙玉梅的母亲说啥也不愿意,将孙玉梅锁在屋里不许出门,硬是没让女儿圆了唱戏的梦。

1951年春,银川剧社招收学员,这次孙玉梅没有告诉家里,自己去报了名,使她和王素梅、李爱华等同龄伙伴成为银川剧社解放后的第一批学员。刚进入剧社,孙玉梅的第一位师傅袁俊民老师给她教第一出戏《三回头》,孙玉梅演剧中旦角吕荣儿。接下来,孙玉梅的第二位师傅张景华老师便给她教了《虎口缘》、《柜中缘》等剧目。当时,老师也不是专业老师,而是演员兼任,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边演边教,但师傅要求特严,不许徒弟有一点松懈,即使晚上演出再晚,第二天早晨照样早早起来去学唱练功。那时,银川市南环路以外全是荒凉草湖,每天凌晨4时,她们就去那儿高声大吼,练嗓子,两三个小时后回到剧社继续练功,练到九十点,稍休息后又得练翻腰、腿功等基本功。孙玉梅刚进戏社时,自身条件并不好,个低人瘦,但她伶俐聪颖、脑子反应快,加之特别能吃苦,使老师也非常“偏爱”她,一点一滴、一字一句地教,她每天除了和大家一起练功学唱外,自己还起早摸黑地加班学练,所以不到半年就正式上台演戏了。

13岁那年,孙玉梅与著名小生演员杨觉民合演的《虎口缘》一炮打响。从此,孙玉梅的戏全来了,既有折子戏,又有本剧,她边学边演,边演边学。先后扮演了《三滴血》、《牛郎织女》、《赤胆忠心》、《西厢记》、《木兰寺》、《光复台湾》、《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等60多种剧目中的李晓春、织女、春桃、红娘、刘翠屏、郑丽娘、婵娟、祝英台等人物角色,名声大噪。往往她刚一出台,还未开腔,就掌声、欢呼声不断。孙玉梅的戏曲生涯中,不同时期的表演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老年时期的孙玉梅,善于“双重”戏法,一剧演多角,又可将剧中人物从幼年演到老年,如《五典坡》中的王宝钏等。在《闯宫抱斗》中,年轻时主演剧中的苏妲己,中、老年便演该剧的黄贵姬;又如在《周仁回府》一剧中,中年时期主演周仁之嫂杜秀英,而到了老年便演红了周仁之妻李兰英。在《七堂公审》一剧中,她主演剧中的老太太孙氏,而屈效梅却扮演剧中的姑娘。结果她和屈效梅两人扮演契合,形象逼真,戏真感人,博得观众的好评。孙玉梅的老师张景华先生评价孙玉梅说:“别看孙玉梅人长得单薄,可她玲珑剔透,性格开朗,智谋多,善使横劲,天生一个花旦材料。”在孙玉梅的一生中,共演出千余场、剧目150多本,其中她主演了108本,代表剧目达50多本。她是一个长期受观众欢迎和敬慕的好演员。

孙玉梅的戏路很宽,她除主演花旦,也演青衣、老旦,有时还演生角。她演戏声情并茂,善于借鉴,注重人物心理,以情动人,唱、做都为塑造人物服务。在孙玉梅演出《赵五娘吃糖》一戏时,社会上正流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电影,她发现电影里的人物与自己正在演的《赵五娘吃糖》戏中的人物角色基本相似,于是,孙玉梅去电影院将该电影看了几遍,并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言行动作等借鉴过来,润色到自己戏中,使她把《赵五娘吃糖》戏中的小老婆(公主)演得又狠、又毒、又辣,纯属一个刁妇。有几次,当她演到高潮时观众向舞台纷纷扔砖块、杂物,甚至有的边扔边喊“打这个刁妇”。有几次,孙玉梅被抛来的砖块打伤,演完后她控制不住哭了。剧团的领导安慰她说:“观众扔砖块不是说你戏演得不好,而恰恰说明你的戏演得好,将剧中人物演到家了。观众要打要骂的不是你孙玉梅,而是戏中的那个难缠又毒辣的小老婆。”

孙玉梅的一生中,再没有什么比演戏更痴迷、更重要了,即使怀孕临产前,她也是尽可能上台。在她生第一个孩子前,当时还在台上演出《劈山救母》,演着演着突然肚子痛,但她硬是坚持把戏演完,到后台一卸妆连脸都顾不上洗,就带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一步一步挪到家。家人忙将她送往医院,到医院片刻孩子就出生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艺界是重灾区,剧团解散,人员全部下放分流,有的被下放商店、工厂,有的让去看大门,还有的进饭馆,就连赫赫有名的小生演员杨觉民也被赶到银川市西街副食店卖水果。旦角演员、“四梅”中的第一梅屈效梅进了原新华东街的甜食店卖饼子,而孙玉梅被赶到原银川市大庙菜店去卖菜。此时,孙玉梅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但她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唱戏。在菜店她教职工唱,回家自己唱。不让唱秦腔古典戏,就唱现代样板戏。后来,重返舞台后,她更加努力演出。同时为了秦腔振兴和后继有人,孙玉梅一边演出一边热心培养学生,将自己的才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从她手中培养的学生近百人,为宁夏的戏曲表演增添了活力,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

作为演员,孙玉梅一生虚心好学,对表演艺术苦心琢磨,精益求精。她曾说,有两件事让她印象最深。一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来宁夏,给宁夏文艺界演讲,孙玉梅首先得到了李默然老师的艺术指导,从而提高和促进了她的艺术水准,至今让孙玉梅历历在目。二是1993年,当陕西省著名秦腔演员郭明霞到银川演出,安排与宁夏演员合演《打金枝》戏时,她怀疑地说:“你们银川有金枝女吗?”此时,被推荐的孙玉梅便走向前去很尊敬而谦虚地向郭明霞说:“大姐,我试试吧。”郭明霞沉思片刻后漫不经心地说:“那好,试就试试吧!”于是,孙玉梅便扮演《打金枝》中的金枝女与郭明霞同台演出。演出结束后,郭明霞激动地说:“我没有想到宁夏这个小地方还会有这么好的人才、好演员。”下台后,郭明霞找到孙玉梅说:“大妹子,你是陕西人吧?”孙玉梅忙说:“不是,我是河北人,生长在银川。”郭明霞又笑着说:“哟!我没想到,你演戏演得这么好。来,大妹子,咱俩照张相吧。”名家的认同和赞誉是对孙玉梅秦腔表演艺术的最好肯定。作为秦腔表演艺术家,孙玉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厚爱,先后担任银川市政协委员,银川市兴庆区(原城区)第一、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宁夏委员会会员。退休以后仍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辅导戏迷学戏发挥余热。

宁夏秦腔旦角“四梅”之四——赵友梅

赵友梅,女,汉族,1940年8月出生,籍贯山西,1991年12月获国家二级演员职称。1950年在银川回民完小毕业,1951年拜屈效梅为师学秦腔,1952年在银川剧社、宁夏秦腔一团、宁夏秦腔剧团任演员,1994年退休。师承屈效梅,主工正小旦,在《苏三起解》中饰苏三,《软玉屏》中饰白妙香,《沙家浜》中饰阿庆嫂,《志愿军的未婚妻》中饰赵淑华,《白毛女》中饰白毛女,《窦娥冤》中饰窦娥,《五典坡》中饰王宝钏等80余本(折)戏中担任主角,是宁夏秦腔界“四梅”之一。1955年8月主演的《志愿军的未婚妻》(饰赵淑华)在甘肃省戏剧观摩演出中获三等奖。赵友梅擅长现代戏,代表剧目有《刘胡兰》中的刘胡兰,《志愿军的未婚妻》中的未婚妻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