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70岁的秦腔好家李增夫将自己近20年来收藏的秦腔戏票、入场券、说明书以及戏剧演出的秩序册等资料,无偿捐赠给兰州市秦腔博物馆。据了解,这些珍贵的资料日后将会在秦腔博物馆展示,以此来佐证在改革开放之后,甘肃举办秦腔活动的频繁。佐证秦腔在甘肃的繁荣
据兰州市秦腔博物馆负责人李智介绍,李增夫提供的这些戏票、节目单、说明书都是秦腔博物馆保留的空白,其中有些票据首演单位都找不到。比如市秦剧团表演的《龙源》,在兰州只演出两场,是我市参加首届秦腔艺术节的剧目,市秦剧团目前也找不到一张演出票。所以说是很宝贵的资料。此外,由于票据不易保存,很多观众在看完演出后,就随即扔掉,很少有人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而李增夫对于戏剧的痴迷和热爱,甚至胜过专业戏剧工作者,这使他将每场演出的票据都一一完好的收藏下来。
李增夫捐赠的这些资料里最早的是1989年的,这些入场券、说明书、活动优待证以及戏剧演出活动的资料册,提供了甘肃举办秦腔活动资料,以及省外演出团体在省会兰州演出活动的依据,见证了演出的繁荣盛况。证明兰州是比较主要的演出市场,高于甚至盛于西安。中国秦腔艺术节共举办四届,除首届在西安举办以外,其余三届都在兰州举办。这一点从李增夫的藏品中表现无疑。作为秦腔博物馆来说,记录了演出活动的票据、文字资料,相当珍贵,使人们在很多年以后,依然能够了解到当时演出的盛况。李智告诉记者,从戏票上也可以看出,当时演出活动的主办方,分为政府、民间以及剧团三类。
坚持收藏源于爱好和执着
作为戏迷和业余演员双重身份的李增夫,孩提时代就着迷戏剧,从不懂到懂,戏剧带给他很多感悟和提高。对于戏剧的爱好与执着,使他甚至不惜高价收购旧节目单。可以说只要有秦腔演出他就会看,并且收藏每场演出的戏票。
谈到收藏戏票的初衷,李增夫说:“收藏这些戏票一是因为爱好,二是为了保存资料。因为戏票记载了秦腔在兰州表演的各个时期,这些演出对提高我市的文化建设和城市形象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了解到兰州要建秦腔博物馆,就把我收藏的资料捐献出来,这算是一个老戏迷的奉献。”据了解,李增夫还是甘肃省振兴秦腔学会戏迷联谊会副会长,他本人能唱20多出戏,参加过很多比赛活动,在甘肃省第一届秦腔戏迷大赛上荣获二等奖。(朱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