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里一直有个问题不大明白,央视11台的戏曲频道中为什么秦腔出现的比率那么低?为什么白燕生在说戏曲大家的时候有京剧、豫剧、评剧、越剧、甚至是川剧河北梆子……却从来没提到过秦腔名家?就连少有的秦腔专场中都只是对演员和剧情做极为简单的介绍,从不像对待京剧越剧那样和演员们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点让我十分郁闷,为什么堪称梆子戏的鼻祖却受到如此不恭的待遇?难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秦腔真的不如那些新兴的剧种吗?
从小就听着秦腔,长这么大,从来没觉得那种音乐比她好听过,但是看到秦腔现在这种尴尬的境地,我的心真是无比煎熬。秦腔为什么会这样?又该如何发展?这真是值得秦腔人进行深思啊。
先说我对秦腔为什么如此落后的小观点吧。
1. 秦腔盛行于西北,该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秦腔发展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举步维艰。
2. 西北文化相对落后,人们思想相对保守,约定俗成,秦腔改革难以推行。
3. 文化部门宣传落后,西部戏曲广播电视节目市场狭小,秦腔缺乏明星效应。
4. 秦腔本身地方性过浓,不易被西部以外人接受,不利于扩大市场。
5. 秦腔传统剧目数量严重萎缩,新剧目太少。
6. 秦腔改革中,改革大于继承,大跃进危害严重。
我对秦腔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1. 先研究已经失传的亲戚昂传统剧目,以及老艺术家们的唱腔和技巧。为秦腔打定一个扎实厚重的基础。
2. 平衡传统继承与创新,甚者更偏继承传统。秦腔特有的曲牌和乐器以及乐律和发音不能丢。
3. 秦腔最该改的是化妆,个人认为秦腔化妆过于简单,头饰服饰都太单调,脸部化妆也过于清淡,尤其是生角和旦角,脸部化妆很苍白。整体上看给人感觉很小气,很穷酸。个人认为在美术方面,应多对头饰,面部化妆,服饰等方面做一些比较大气的改革,是秦腔角色看起来更大方庄重。
4. 用戏曲的模式诠释新的故事。这点主要是说新剧目的创作,戏曲最大的特点就是程式化,在新剧目的表演中绝对不能脱离这些特点,否则就变成了音乐剧,歌剧或者说别的什么,应该以戏曲的形式编辑新时代的故事,这样,换汤不换瓶,有利于新戏的普及和传播。
5. 秦腔分布地域广泛,流派众多,因此出现很多唱词不一和发音不同的现象。我认为秦腔应该确定一种通用的语言,一种通俗易懂,谁都能明白的而且听起来很雅致的陕西话来唱,注意是陕西话不是普通话,这样有利于秦腔本身唱腔的规范,而且有利于传播。
以上就是我对秦腔发展提出的几点看法,呵呵,我只是个小小戏迷,而且是个仅限于爱好的非专业的戏迷,因此这些观点纯属己见,恭候不同意见。(虎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